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脾胃湿热 脾胃虚弱 寒热错杂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 张声生
在西医概念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细菌导致的疾病,该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于是,除幽螺成了主要途径。但这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增加,根除率逐渐降低,不少患者反复治疗却还是复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声生表示,近年来,中医药加入到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队伍中,通过中西医整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属“邪气”范畴,是一种外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之所以感染幽门螺杆菌,除了外邪侵扰,还与自身正气不足有关。尤其脾胃虚弱时,容易引邪入体。
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情有轻有重,发病症状也不同。总体来说分两种:一种是人感知不到的,没有发病症状的;另一种是能感知到的,比如胃脘部不舒服、反酸、恶心、胃痛,但笼统表现为消化不良。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否必须把它“赶尽杀绝”?这一点目前有争议。有些观点主张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就应该根除,也有观点认为,感染后没有不良症状,清除过程可能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而无法清除,得不偿失。中医认为,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辨证看待。通常,如果患者胃部经常不适,有明确胃黏膜糜烂、胃溃疡、活动性胃炎、家族胃癌史,或者有淋巴瘤以及不明原因的贫血,才建议根除。
相比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对治幽螺更有优势。已有研究证实,某些中药以及含中药的黏膜保护剂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而且对耐药菌株也有杀灭作用。中药辅助治疗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是在西药使用前,用中药调理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和症状,让机体处于较好状态,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第二种是和西药同时使用,既可以提高根除率,又能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减少抗生素用量。
第三种是西药治疗后使用,对患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中医疗法更注重改善幽门螺杆菌患者全身的症状,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基本治则”。张声生说,根据其虚、实分治,实则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泻并用。实者以湿热为主,祛邪重在清热祛湿;虚者以脾虚为主,扶正重在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具体来说,临床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分三个证型。
脾胃湿热证。有上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主症;次症为口干、不思饮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治疗应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可选用连朴饮:厚朴10克、黄连5克、石菖蒲10克、法半夏9克、淡豆豉10克、栀子10克、芦根15克。
脾胃虚弱(寒)证。有上腹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主症;次症为口吐清水、食欲减退、疲乏、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淡且边有齿痕、苔白。治疗应健脾益气、和胃安中,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木香6克、砂仁3克(后下)、陈皮10克、法半夏9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寒热错杂证。有上腹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口干、口苦主症;次症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肠鸣、大便稀溏、舌淡、苔黄。治疗应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可选用半夏泻心汤:法半夏9克、黄芩10克、黄连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大枣6克。
编辑:刘畅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中医 脾胃虚热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