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沙海深处达里雅布依:易地搬迁,“搬”来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靳泉 刘东莱 帕热扎提
两次迁徙,跨越时空。中间隔着悠悠岁月和塔克拉玛干的漫漫黄沙。
300多年前,当达里雅布依的先辈们不堪生活的折磨,沿克里雅河深入沙漠腹地200多公里,过起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人会沿着当年的来路搬出大漠深处。一进一出,有着同样的逻辑:寻找更美好的生活家园。
2019年9月27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当天,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最后一批114户村民离开了祖辈们生活的沙漠腹地,搬至距县城91公里、通水通电通路的易地扶贫安置点。
达里雅布依乡的搬迁具有标志性,至此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15.91万人搬入新居。
告别沙海深处
自从19世纪末外国探险家首次披露达里雅布依,这里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人们凭借想象给这里披上种种浪漫而神秘的色彩,有人冠以“最后的沙漠部落”,有人视之为“世外桃源”。
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体验?
10月14日,记者从达里雅布依乡易地扶贫安置点出发,向沙漠腹地行进。越野车在河道和沙丘之间闪转腾挪、上下颠簸,用了近5个小时,抵达了先前的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周边以前大约有十几户人家,有简陋的商店和饭馆,算是全乡最“繁华”的地方。
漫步周边,脚下是厚厚的细沙和黄土,一脚下去,浮土盖过鞋面。目光所及的房子,都是用红柳和芦苇扎的,有些地方再抹上一层薄泥。这种“笆子房”没有窗户,阳光透过缝隙可照射进来,自然风沙也可以吹进来。村民家里的炕一般和地面齐平,中有长方形的火塘,用于烧火取暖,也用于制作当地人最常吃的食物——“库麦其”(俗称“沙漠烤饼”)。
乡里的学校也已经搬空。这所小学只办到三年级,再往后上学,孩子们只能到于田县城住校,寒暑假才能回家。
在一户民居,记者遇见了村民布妮莎罕·麦麦提敏。虽然已经搬去了新居,但眼下正是挖大芸的季节,她和丈夫暂时回来住几天。喝一口她端来的茶水,嘴里一股淡淡的咸味——这里的水普遍氟含量超标。布妮莎罕说,因为常年喝这种水,当地人一过40岁基本都有腰腿疼的毛病,走路不大利索。
“解放前,我只吃过苞谷馕,不知道世上还有白面,更别说电灯了。”乡里最年长者、99岁的买提夏·吾斯曼回忆道,“解放后,我们的命运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管住得多远、多分散,党和政府都在想方设法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随着光伏电的使用,达里雅布依乡摘掉了“新疆最后一个无电乡”的帽子,告别了“点灯熬油”的日子。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达里雅布依乡脱贫攻坚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截至2018年底,全乡363户1406人中,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2户1034人未脱贫。
“不搬离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乡的脱贫攻坚就打破不了瓶颈,村民们就难以改变与沙尘相伴、喝苦咸水的境况。虽然吃穿不愁,但教育、住房、饮水、基本医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乡党委书记贾存鹏说,对达里雅布依乡来说,易地搬迁是唯一出路。
对易地搬迁,村民们最初有着各自的想法: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出去;而对在此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来说,他们担心不能适应外部的世界,故土难离。
当地稳步推进达里雅布依乡的易地搬迁,用事实打消村民的顾虑。先是100多户村民迁至英巴格乡、加依乡等地,去年又有102户村民搬入新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加上这一次迁出,达里雅布依乡最终完成了整体搬迁。
住进美丽家园
10月15日,达里雅布依乡易地扶贫安置点内,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非常漂亮,不时可以看到装着家具的车停在楼前。由于搬来时间不长,大多数人家还没有收拾妥当,不少村民正忙着购置家具。
随意走进几户人家,沙发、电视柜、茶几、床是“标配”,但款式、颜色各不相同。为了方便村民,乡里专门联系商家送货上门,将不同款式的家具从城里运来,供村民现场选择。
在村民的新居,记者发现每家都有一间类似标准间的客房。贾存鹏介绍,这是用于帮助村民发展旅游业的民宿。
新学校的一个教室里,来自福建的兰方亮正在用电子黑板给孩子们上课。和他同时在这里教学的,还有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的教师。
副校长热依汗古丽·买买提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位来自于田县城的姑娘在学校工作两年了,在乡里结识了自己的爱人,结了婚,很快就要做母亲了。
“这里的水质不错,没有苦味。最幸福的是,回城看父母方便了。”说到这,她聊起了一件难忘的事:去年秋天未搬迁前,信号塔坏了,15天没信号,联系不上家人,女教师们急得哭起来。看着姑娘们哭个不停,又哄不好,老校长慌了手脚,“你们别急、别急啊,我现在就出去给你们的家人报平安。”
那天,老校长录了所有教师的视频,坐上一辆皮卡车,一路颠簸200多公里到县城,把视频发给每位教师的家人;第二天又赶夜路回来,把家人的视频给教师看,姑娘们才破涕为笑。
乡卫生院也是新安置点一道别样的风景。病房干净敞亮,配备了B超、心电图仪等设备。
“老卫生院的条件简陋,村民有个头疼脑热,我们可以开个药、打个针,重一点的病就什么也做不了。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巡诊一次至少需要10天左右,往往是天蒙蒙亮出发,天黑时才到。”回想以前,工作13年的院长再娜普罕·斯迪克感慨万分。
59岁的巴克·如孜搬来新安置点已经一年了。因为腿疼,他一早来到卫生院,再娜普罕检查后,给他开了药,并仔细叮嘱用药方法。
“以前腰腿疼,我们就把羊尾油烧热,涂在疼的地方,反复揉搓;感冒嗓子疼,就喝上一碗热羊肉汤。”一年前,巴克也为搬迁的事犹豫,而现在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环境,“卫生院就在旁边,看病取药都方便。”
走向广阔天地
采访时,记者遇到了几个有着不同经历的年轻人,因为外出上学的缘故,他们是乡里“得风气之先者”。
26岁的艾海提江·孜牙吾东回想自己初次出村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太难了!那是2003年,我10岁,上完三年级,只能到县城上学。那天,我们几十个学生坐在卡车上,走了十几个小时。所有人车上吐完下车吐,我到宿舍里躺了两天才缓过来。”
“我们那里每户人家都离得特别远,人的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艾海提江笑着说,“到了县城,我还奇怪为什么房子之间那么近,过了好久才适应。”
如今艾海提江在乌鲁木齐工作。今年,父母搬到了安置点,这两天他特意请假回来探望父母。“不上学,不走出沙漠,我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艾海提江说。
24岁的库尔班罕·买提肉孜去年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是乡里毕业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她的身份是乡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刚毕业时我曾报考公务员,但差了4分没有考上。”库尔班罕说,因为她是乡里第一个大学生,是村民教育孩子的榜样,所以当时压力很大。这时,乡领导找到她,鼓励她树立信心,并希望她能带头挑起创办旅游合作社的担子。
因为这份信任,库尔班罕勇敢接受了挑战。现在,旅游合作社已经挂牌运营。
今年,乡里有8个孩子考上大学,政府给在疆外上学的大学生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疆内的大学生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目前,乡里的大学生总数达到了32人。
在采访路上,记者遇到正在放羊的村民贝依希汗·吐尔迪,一问才知道,她的一个儿子正在福州一所大学读书。
“儿子常给我讲内地的情况,我喜欢听。”贝依希汗说,“我常对儿子说,党的政策太好了,要不然你也走不出沙漠。一定要学好本事,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关键词:易地搬迁,“搬”来美好生活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