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转观念、兴产业——四川大凉山一个彝族村的脱贫之路
新华社记者高健钧
80多头进口种牛、4个冷水鱼塘,30多头黑猪……说起自家的产业,年近花甲的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博作村村民苏呷次拉乐不可支。
布拖县地处大凉山腹地,是凉山州传统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其下辖博作村海拔2500米,地貌复杂,自然环境严酷,当地有着“三个坝子四片坡,立体气候灾害多”的说法。
“在去年底博作村摘掉贫困村‘帽子’之前,全村239户中有贫困户104户,贫困人口479人,人均年收入还不足3000元。”博作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洪说,经过国家能源集团驻村扶贫干部的努力,如今村民不仅全部脱了贫,村里有小规模养殖种植产业的农户已达20余户,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接近8000元。
博作村的变化,是由当地村民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引发。
一直以来,当地因厚葬薄养、巨额彩礼等传统习俗导致贫困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当地干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工作。
今年初,博作村村民吉连也拉的家人去世,按照传统习俗,丧事必须大操大办,要杀几十头牛和猪宴请邻里,没有那么多牛和猪也得去借,许多人不仅因此返贫,欠的债几代人都还不清。吉连也拉家经济条件一般,不想那么浪费,但也不愿丢了颜面,左右为难。罗洪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他,先给他详细算了笔经济账,然后帮他精打细算每一笔花销,最终,吉连也拉只杀了4头牛、3头猪,花几万元就办完了仪式。
“以前大家不懂得勤俭节约,算不过来账。村干部让我们有了经济头脑,晓得怎么省钱。”吉连也拉说。
让村干部更牵肠挂肚的是村民如何赚钱,发展村里经济。博作村传统农作物是土豆、荞麦等,经济附加值低,只够村民自给自足,根本无法致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优势,村里决定发展特色养殖业、种植业。国家能源集团四川能源公司的派驻帮扶干部带着村民远赴绵阳、宜宾等地考察养殖业,然后开设培训班,请来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培训人工授精、疫病预防、饲料储藏等养殖、种植技术。此后,村民纷纷养起了牛、羊、黑猪,种起了大红袍花椒。
“为带动当地村民发展产业,我们还成立了一个由17户村民组成的专业养殖合作社和一个专业种植合作社,现在养殖黑牛80头,种植大红袍花椒23000株。”罗洪说,“我们的计划是重点培养6到10户大红袍种植大户,年底前种植大红袍25000株。”
养殖业、种植业渐渐发展起来,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村里干部还不满意。
博作村周围青山隐隐、层林叠翠,几条清冽的山泉从山间流下来,汇聚成一条潺潺小河从村边流过,风光美不胜收,宛若世外桃源。村里干部寻思,不能白白浪费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于是决定依托邻乡乌科乡的“万亩索玛花花海”,围绕“农旅结合、递进发展”的思路发展旅游业。“但这还得从改变村民的观念和习惯开始。”布拖县觉撒乡党委副书记杨永林说。
当地村民平日习惯席地而坐,卫生习惯也较差,长期以来村里垃圾成堆,居住环境又脏又乱。
“要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为他们创造改变习惯的硬件条件。”罗洪说。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张玉新介绍,去年,国家能源集团四川能源公司投入200余万元,启动“幸福美丽博作新村项目”,为村里修建了文化坝子、休闲凉亭、河道景观、三梯鱼塘,打造了10亩种满格桑花的“花海”。如今,走在干净整洁的博作村,不仅可以领略彝乡风情,还可以听浪戏鱼、观景赏花。不久前,村集体还开了一个“彝家乐”餐厅。
“每逢有村民请客,我们就送去桌椅板凳,并且教他们炒菜做饭,引导他们吃桌餐。现在几乎见不到村民坐在地上了。”罗洪说,“我们还为当地百姓购置沙发、床、衣柜,为今后发展农家乐打基础。”
杨永林介绍,今年底,连通乌科乡7公里的柏油路村道将开工建设。“这条路完工后,将打通博作村至乌科乡以及普格县的通道,届时将大大促进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四川大凉山一个彝族村的脱贫之路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