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王艺萱:生之长河 生生长流
作者:王艺萱
我喜欢看电影,一部好的影片,会给人注入充足的精神养分,观影后,有获新生之感。而且在我看来,电影的伟大,并不在于营造幻境、再现奇观,而在于揭示生命的原貌和本质。
在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生生长流》中,导演就从父和子的不同视角,引导观众冷静地凝视周遭世界。车子行驶在路上,窗外是地震后的灾区和难民。一路上儿子不停地向父亲发问,可父亲却愁眉苦脸、鲜少搭理。他烦恼着前方水泄不通的道路,并对儿子此时跳出车外玩耍的行为进行严厉制止。父亲对儿子的交流除了无言沉默就是发号施令。然而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着各种疑问和琐碎,极易聚焦到一个成人看似毫不起眼的事物上去,一只路边的蚂蚱就足以给他们带来欢喜。他们会在堵着无法前进的车子里悠闲地喝着汽水,嘴里嘟囔着兴奋着。而父亲却始终忧愁着被堵住的道路,一心只想往前继续行驶。
“在路上”,渐已成为眼下流行的被大多数人默认的生活节奏。没时间转头,没时间停留,窗外的风景哪里还看得到?哪里还有心情看得到?人们不暇回头,眼中只有还没走完的路,还没完成的工作,忘记了可以暂停一下前行的车子,走出车门,看看沿途的风景,陪一陪守在身边的人。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杜牧,因为喜欢大山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停下了在山路中行驶的车子,于枫林中写下名篇《山行》,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值得今人好好学习。
阿巴斯导演的电影没有给观众编造谎言、营造假象,而是揭开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面对家园的摧毁和亲人挚友生命的逝去,幸存的村民没有停留在痛苦和嘶喊中,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逝者已逝,生者安康,这才应是生活的常态。
当一部影片使用最克制最冷静的镜头语言时,观众的情感最容易在积蓄后瞬间爆发。影片在短短九十分钟里,尽显平凡生活的哲思和诗意。片中一位幸存的村民感慨道:“老年之前谁也不知道年轻的可贵,死之前也不懂得感谢生活,如果从坟墓里出来的人们一定更珍惜生活吧。”另一位年轻的男子说道:“我们要尽快展开新婚生活,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去,活着的时候要好好享受生活。”
亲人和自己的生命终会逝去,死去的人再不会生还,而活着的人仍要继续前行。生命的长路有时会有同伴,有时会有智者引领,而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过。
影片结尾通过一个俯拍远景的长镜头呈现了一望无际的崎岖山路。儿子被暂留在朋友家,父亲开着车子独自上路。这一次他转头捎上路边的小孩,并倾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交流。生命的旅程虽注定以孤独为底色,但路上的风景依旧可以与他人一同分享,一起体会。(王艺萱)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生活 王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