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环保领域伪装乱象还需从根上反思
山东昌盛矿业有限公司部分矿山刷绿漆;福建省漳浦县非法开采企业将大量盆栽苗木简单覆土,甚至直接摆放在砂场,搞“盆栽式复绿”;河南省三门峡市锦滨矿业有限公司在矿区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未经审批擅自将三门峡开曼矿区“山体喷绿”……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疑似以“伪装”方式应付环保检查的问题陆续曝光,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纪检监察报12月23日)
生态受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已经是地方落实和履行环保第一责任不力的表现,有错在先,而积极努力扎实恢复相关生态、恢复相关环境,是其应有的自我改错态度。然而时下在一些地方,却用各种“伪装”方式应付环保检查,可谓是错上加错,被曝光乃至接下来的被严厉处罚和追责,可谓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问题是,面对时下令人眼花缭乱的环保领域伪装乱象,亟需我们从根上深刻反思的是,一些地方何以这样胆敢如此“伪装”?其胆敢伪装的便利条件有哪些?
众所周知,随着我们环保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大和深入,环境污染要受罚,对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整治不力也要受罚,以及瞒报、虚假治理环境也要受罚,应该说具有很大的社会共识。但在这三者之间,前两方面的处罚规定和力度,应该说社会已经见识到了不少,也感受到了强大的力度。但对瞒报、虚假治理环境,虽然我们也有相关的规定,也有受到处罚的不少案例,但相比起前两个方面,这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一些地方胆敢如此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道理很简单,面对比环境污染和整治不力影响更恶劣的瞒报、虚假治理环境,如果我们相关的处理措施细密,执行起来也严肃有力,瞒报、虚假治理环境比环境污染和整治不力受到的处罚代价更大,根本得不到作假的一点好处,试想还有谁会如此冒险作为。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的虚假“伪装”治理环境乱象频仍,从另一个角度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目前的环境破坏与治理监督的一些措施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给了一些地方“伪装”治理的空间。如在监控的手段上,是不是存在过度依赖无人机航拍,而航拍的精度准度存在不足,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对证查证手段,比如足够及时的现场督察,与目前的造假“伪装”手段相比,还缺乏一定的与时俱进性。
治病究根对症下药。面对目前环保领域频仍的伪装治理乱象,有关方面按照现有的制度严格处罚外,也需与时俱进,在处罚的规定和执行上要进一步严厉、细化,同时在监管的手段和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优化与进步,不给“伪装”作假者空间,而且一旦发现作假,就会面临更加巨大的代价,使其不敢也不必再在“伪装”上下功夫,而是真正在如何防止和真正治理环境污染上下功夫。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伪装 环保 乱象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