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华裔:电视戏曲栏目的冷与热
作者:李华裔
百余年前,电影作为一个新鲜物种传到了中国。当时的百姓们只管“满城争说叫天儿”,压根儿不知电影为何物。于是,电影不得不向戏曲“求助”——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演出的中国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应运而生,之后又陆续拍摄了大批以戏曲经典剧目为内容的戏曲电影,电影在中国由此起家。
《梨园春》剧照
新时代的中国电视文化事业,亦同于彼时戏曲的境遇,纷繁夺目,朝气蓬勃,而此时的戏曲却与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振兴戏曲,势必需要借力,电视作为传播速度最快、受众范围最广且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介之一,自觉承担了振兴戏曲的使命与责任,同时,戏曲亦是电视保持民族性的制胜法宝,戏曲与电视结缘,既是历史必然,又是破茧之路。
实际上,在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戏曲始终与其相伴而行。1958年中国的电视事业刚刚起步时,戏曲便走入荧屏,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电视文艺之一。由于技术与设备等条件限制,早期的电视戏曲节目以戏曲剧目实况转播为主,仅仅是将舞台上演的戏曲剧目“移步”到荧屏之上。后来,电视语汇日渐多元丰富,电视戏曲类型也从单一的“原生态”记录衍生为电视戏曲栏目、电视戏曲晚会、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等多样态格局,电视逐渐突破传播载体的限定,更凸显其创作的能动优势。200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正式成立,地方戏曲频道陆续开播,戏曲在荧屏上拥有了更为广袤的空间和阵地。
《中国戏曲大会》海报
看似百花齐放,却未能迎来真正的“春色如许”,电视戏曲栏目终究难敌收视率的无情杠杆。以戏曲频道为例,开播近二十年,很多栏目因收视率低、运营不利而被改版、撤并,最早创办的戏曲赏析类栏目《名段欣赏》已改播为受众高于戏曲的评书,频道内唯一一档新闻纪实类栏目《戏曲采风》已更名为《梨园周刊》,由日播改为周播栏目,还有一些栏目从周播改为季播,更有栏目仅昙花一现便被迫“下架”,目前频道在播的十余档固定栏目中,支撑十年以上的不足一半,而收视率也主要倚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央视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戏曲频道的处境可想而知。
千年的戏曲华美精湛,其拥有完美和谐的艺术肌体,弹丸之地展现万里疆场,顷刻须臾浓缩漫漫人生;而电视讲求写实,镜头里的每个画面或是讲述生活,或是再现生活。电视与戏曲的相加,并不代表能完全相融,电视戏曲栏目的美学品味究竟倾向于泼墨写意,还是再现写实?此外,就当前戏曲栏目的整体现状而言,普遍存在节目同质化、精品匮乏、受众失准、资金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在移动多媒体方兴未艾、5G时代强势到来的当下,传统电视媒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戏曲栏目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
《空中剧院》剧照
“插电”的戏曲尽管身陷困顿,但也并非问道于盲,当我们理性审视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时,还是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收视连续十六年稳居央视戏曲频道榜首的《空中剧院》将戏曲经典剧目原汁原味地搬上荧屏,让老百姓在家就能赏“堂会”,栏目打破地域限制、促进院团合作,不拘一格推出人才,无数优秀青年演创人员在此舞台上成长、成名,诸多戏曲经典剧目和鲜见于舞台的“骨子老戏”得以完整留存,真正实现了“出人出戏”的栏目宗旨,收获了大批栏目的铁杆粉丝。诚然,戏曲的发展需要观众的支持,但更要有“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全方位支持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保障化解戏曲的生存危机,其中,“音配像”“像音像”工程即是国家层面推进戏曲发展的重点文化工程和代表举措。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历时21年,抢救录制了460出京剧传统剧目,对戏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估量,仍在录制中的京剧“像音像”工程以及即将开展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忠实记录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舞台最佳呈现,为人民留下代代相传的鉴赏精品和范本教材。
《喝彩中华》海报
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使命,电视戏曲栏目更需要忠实传承和接续戏曲文脉。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电视的作用,它通过“魔术之手”为古老的戏曲妆点现代面容,不断注入人文内涵与时代活力。家喻户晓的河南卫视《梨园春》已走过二十五个春秋,被世界认证为中国生命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也是“寿命”最久的电视戏曲节目,究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受众定位的精准以及持续创新的节目形式,《梨园春》植根地域文化,面向草根民众,满足戏迷情结,适应当代文化传播特点,其成功之道值得被地方同类戏曲栏目研究、借鉴。继《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之后,集竞技、赏析、娱乐一体的《中国戏曲大会》同样吸睛无数,两次登上新浪“热搜”,80、90后观众升幅达255%,新媒体短视频浏览人数1231万,第二季也创下了收视佳绩,成为电视戏曲节目的“现象级”作品。同年,上海东方卫视重力打造的戏曲栏目《喝彩中华》首期节目播出后,电视观众达到1.28亿人次,创下近三年全国戏曲文化节目收视纪录,如今第二季也已完美收官。《中国戏曲大会》《喝彩中华》等以多元节目形式和现代传媒语汇解读戏曲、传承戏曲,发掘戏曲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与文化价值,为戏曲“升温添彩”。寥寥数语背后,凝聚着当代电视戏曲人的心血和智慧,这些成功的节目经验,无疑也是未来电视戏曲栏目创作方向的启迪、借鉴。
电视戏曲将以何种姿态继续前行?没有人能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电视带给戏曲的,应是多一种选择、多一些受众、多一点希望,而绝不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相信在新时代电视戏曲人的不懈探索下,“曲径通幽”的电视戏曲,必会引人们走向花木深处,也终将迎来“姹紫嫣红”的明天。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戏曲 电视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