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双向发力的天津实践>住津全国政协委员风采 住津全国政协委员风采
关于发挥社区医院在临终关怀服务中作用的建议
关于发挥社区医院在临终关怀服务中作用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 农工党中央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南开区政协副主席 许洪玲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2018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千6百多万,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飙升至12.2%。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使得这一群体对生活质量特别是生命末期阶段的质量需求急剧增长。
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且需要护理的人口规模巨大,临终关怀服务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开展临终关怀对象的覆盖面小,机构数量少。从总体上看,临终关怀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仅在少数城市开展,且集中在少数大型综合医院,所设床位极为有限,即使在临终关怀医院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也较少。二是临终关怀服务的人力资源不足。相较于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护患之比为1.3~ 1.6:1的现状,我国目前医务人员极其缺乏,院内护患之比仅为0.3:1,社会志愿者参与极少。三是与死亡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欠缺。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对死亡总体上持消极和逃避的态度,普遍认为死亡是冰冷、痛苦和令人恐惧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处于弥留之际的患者拒绝选择临终关怀医护模式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基于上述问题,我认为应当转变思路,在患者熟悉的社区医院开展临终关怀,具体建议:
一、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医患双方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死亡观
一是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在社区医院开设公益课程,尽快普及科学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教育。作为临终关怀的具体执行部门,社区医院应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死亡,明确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以解除其对死亡的种种顾虑和不安。二是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要改变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恪守救死扶伤的旧有医学伦理宗旨教育,让医护人员明白死亡是一个自然和必然发展的过程,尊重生命质量意味着要在必要的时候学会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救治,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式,才是真正对患者的关爱。
二、 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医院的硬件投入,完善临终关怀服务的各项制度
政府应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鼓励私营、合资、独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参与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增加床位数量,扩大机构面积。要进一步加强大型医院、老年护理院与社区医院的联系,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转接机制。在医疗服务费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投入相结合,逐步将临终关怀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制范围内,进一步降低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并开放社区临终患者的医保用药范围、放宽临终患者的住院期限等。此外,要进一步细化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流程。包括完善医疗法律手续、开展基础护理、控制病人症状、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抚慰病人家属等。
三、 探索志愿者参与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新模式
一是组织社区居民协助本社区医院参与具体的临终关怀工作。要选择具备相当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安排协调进行关怀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间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二是动员志愿者做好相关财务工作。社区帮助组织安排自愿者组成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并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这种新的志愿者组织方式既为他人和自己减少了后顾之忧,同时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人力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通过大量志愿者的参与,将家庭、社会、医务工作者紧密联系起来,既满足了临终关怀对象的需求,同时又使更多的人了解、实施、帮助临终关怀事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