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崔吕萍)脱贫攻坚填满了贫困农户的米袋子,而要装满农户的“钱袋子”,就需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农业发展要久久为功。脱贫攻坚之后,乡村振兴任务依旧非常繁重,以四川为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建立起了比较集中的农业产业区。未来,我们将帮助这些区域在优化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方面,做更精细的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这样说。
“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2017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这样说。
吴德介绍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四川省委、省政府结合构建了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10”就是做大做强粮(油)、猪(饲草畜禽)、茶、药、蚕丝、菜、果、鱼、椒、竹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把十大产业发展成为百亿级、千亿级、万亿级产业;“3”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
四川省在脱贫攻坚行动中,行动迅速、成效显著,这些年基层基础设施出现了显著变化,对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由老师带领学生走访调研,为每个县都制定了一套符合其资源禀赋的发展规划。”吴德和他的团队调研发现:坪坝地区自然禀赋非常好,地理交通方便,要保障高标准农田不受侵占,同时提高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区的土地质量;丘陵地区,乡村振兴要保障“菜篮子”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高山区自然禀赋较差,摘帽之后要打造特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吴德和他的团队已经为四川省内45个县做了这样的发展规划,80%的县政府采纳了他们的规划建议。
吴德建议,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国家在乡村振兴中也可以做更为精准的方案,“我们期待这些好政策落到基层,切实增强更多农民的获得感。”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