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莴笋上高原 越种越甘甜——四川阿坝马尔康市木尔多村村支书班玛让乓的工作日记
核心阅读
四川藏区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原因多。近年来,政策向这里倾斜,人才向这里流动,资金向这里聚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木尔多村通过招商引资,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产业脱贫路。
班玛让乓正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采访中,他反复讲起2019年引进的莴笋丰收时的场面,眼中闪烁着喜悦。翻阅他的工作日记,我们找到了这份喜悦的来源。
车辆沿着川西高原藏区的山路一圈一圈攀爬,开进木尔多村时,呼吸一下子急促起来。这里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木尔宗乡,大部分地方海拔接近4000米,稀薄的空气和料峭的寒风诉说着这里的苦寒。
四川藏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近年来,积极的变化发生了——政策向这里倾斜,人才向这里流动,资金向这里聚集。木尔多村抓住了宝贵的机会,通过招商引资,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产业脱贫路。
班玛让乓正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木尔多村做了4年的村支书,他深知产业对于脱贫的重要性。然而村里从未尝试过种植外来经济作物,并且底子薄,没有试错的本钱。当他得知当地利用援助资金引进现代农业企业时,找到了“背靠大树”的感觉。
采访中,他反复讲起2019年引进的莴笋丰收时的场面,眼中闪烁着喜悦。翻阅他的工作日记,我们找到了这份喜悦的来源。
2018年12月21日
好产业从哪儿来
始终睡不着,起来把今天的日记补上。
今天去了彭措罗尔伍的家里,趁着有些阳光,帮他把家里的青稞铺出来晾一晾。他跟我叹气,说不想再拿低保了。我懂他的心思,藏族的汉子都是高原的鹰,心气高得很,哪个想当贫困户?
我只好跟他细讲,给他登记贫困户是没办法的事,他身体有病,长期在家服药,没法出远门打工,连乡卫生院发的药都要靠我去给他带回来。他爱人的视力不好,农活干不利索,邻里们帮着把他家两亩多地种点青稞,让一家人不至于饿肚子,摘帽的事要慢慢来。
结果他跟我发火,说这些年这个也摘帽、那个也摘帽,啥时候能轮到他?我也急了,现在村里没产业,缺少带他致富的路子,总不能为了面子给他“临时”摘帽吧?然后他就质问我,为啥不把产业搞起来?
我一下子没法开腔了。我们这里是全省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村民们要么挖草药,要么外出打工。因为海拔和气温的原因,种地也只能种青稞、玉米、胡豆“老三样”。都知道脱贫要靠好产业,这好产业从哪儿来?
我也焦虑,经常做同一个梦。梦见参加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主持人专门在会上点名问我,你们村咋办?市里在想办法,你也要想办法。现在你的办法是啥子?
梦醒了,思前想后,再睡不着。
2019年1月24日
有大企业来了
总算是成了!没想到我一个高原大山里的村支书,今天也能过一把“引资”的瘾,跟企业签一回招商合同!
当初上级领导提出要为村里引进外来企业,我都不敢相信。我们村海拔太高,发展农业产业太难,哪一点能被企业看上呢?
成都崇州对口援助我们马尔康,崇州援藏工作队的领队陈大林上周来村里,亲口告诉我有企业要进驻,我当时就高兴得想拉他跳锅庄舞。省城招商机会多,崇州去年底就帮忙对接了一家种植莴笋的企业。村民自己每亩地的收成只能满足基本口粮,而流转土地给企业种莴笋后,每年流转费能有近千元,还能在莴笋园就近务工,每天拿100多元。
但村里不少人也有顾虑,贫困户斯达尔甲问我,这片高原从没种过莴笋,这家企业干得下去吗?村民增收有没有保障?
乡党委书记彭煜程来了好几次,专门和我们村组干部商量这个事情。我们将村民分成小组开会,挨个做工作:村里人不可能一辈子靠挖草药过日子,学会现代的耕种技术才是致富出路。流转协议一签就是3年,大家把土地流转后,可以在莴笋园里务工,顺便也能跟企业技术人员学种植。把种莴笋的效益搞好了,将来也可以自己种。
市里领导还专门协调,把浙江嵊州市援助的资金,用来帮村里做农田整治、田间便道修建,一定要让这家企业在我们村扎下根。
今天的签字仪式,我专门带着斯达尔甲穿上最好的藏袍一起去了马尔康市里,给崇州和嵊州的客人献哈达。献哈达的时候,彭书记跟我说,“你们村的生意做得挺好!这次整理流转了近200亩土地!”
2019年6月17日
高原莴笋长得好
今天我去莴笋园里看稀奇,这片高原上从来没种过这种绿叶蔬菜,没想到试种后,长势这么好!
企业负责人邵建康这两天正好也在。他是崇州搞蔬菜种植的专家,本领很大。他告诉我,来村里流转土地前,他就请农业院校的专家来选取土壤样本进行分析,并对村里的气候和水源做了考察。眼前这片绿油油的莴笋,品种叫“种都青”,不仅高产、味道好,而且耐寒、不易冻伤。
邵建康硬要拉我喝茶,说是要感谢我。今年3月,他试种的土地无法保证充足的灌溉用水。我找到乡干部,又拉上崇州的援藏干部,跑遍了村子周围。不仅找到了新的灌溉水源,而且利用嵊州的援助资金修建了引水渠,解决了灌溉问题。今年6月,马尔康下冰雹,邵建康的莴笋被砸坏了很多。我又赶紧跟乡里报告了情况,帮他争取了4万元受灾补贴。他觉得欠我一个大人情。
我做的都是本职工作,哪用这么客气。不过倒是可以多关照关照让央若尔满和彭措罗尔伍两户贫困户。目前村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基本都报名到莴笋园务工了,每月务工收入有近2000元。上次冰雹是在夜里下的,让央若尔满和彭措罗尔伍打着手电筒帮他在地里修窝棚,降低了不少损失。
2019年7月9日
种得好,卖得也快
今天,全村的老老少少见到了从未有过的场面:田间地头堆成小山的莴笋,被一辆辆小皮卡排队拉走,不到一上午地里的货就清空了,真是开了眼界。
邵建康守在田坎上帮忙登记装车,他的脸笑成了一朵格桑花。拉货的车都走了,他统计了一下跟我说,这一季出的莴笋有30万斤!
这么多莴笋一上午就收完了?邵建康跟我说,高原的蔬菜品质好,外地的餐厅和超市都抢着收购。这批莴笋都是直接运到成都的白家市场,各家买主早就在那儿等着收货了。
在地里帮工的斯达尔甲问邵建康,是不是村里以后不管种啥都能卖光?邵建康当着我的面拍胸脯说没问题,他说他在成都一带种了10多年的蔬菜,在当地已经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很多来进货的大户都认他。他把这片高原蔬菜所在的村子拍给客户看,客户二话没说就订货,价都没问。
确实,这位邵老板有真本事。他给村民开劳务费,说好1000的绝不给800,还经常给大家送菜吃。希望他能一直留在这里。
2020年2月25日
种莴笋这条路,走对了
最近看电视,说的是我们四川藏区全域脱贫的好消息!不过到乡镇开会,感觉压力还是很大:基层干部们都相互打气,一定要在村民增收的事情上再添一把劲,坚决不能把甩掉的贫困帽再戴回来!
崇州援藏工作队副领队方驰一大早就扛着相机来我家,以我为主角,拍了一个莴笋推介的短视频,说要让我向直播达人转型,通过网络卖高原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拍视频的路上遇到村民确斯基牵着牛往回走,原来她今天一大早就出门买牛犊去了。我问她钱够不够,她说去年仅靠土地流转和莴笋园的务工收入,一家就攒下了近万元,所以打算新添两头小牛。
“今后不用再冒险爬悬崖挖草药了!”她告诉我,去年在莴笋园,学到了铺地膜、兑肥料和田间管护,今年再学一年,打算明年把屋前屋后的两亩地整理一下种莴笋。
种莴笋这条路走对了。这段时间,市里乡里的干部来村里看脱贫产业,我心头一点都不虚了。最高兴的是,明年的买家都落实好了:邵建康拉到成都市场去卖一部分,成都爱心企业以“消费扶贫”方式认购一部分,马尔康市电子商务平台再通过网络销售一部分。
今天晚上心情好,让老婆从泡菜坛里抓了几根自产的莴笋炒肉吃。咱们高原蔬菜吃着有一股甘甜味,以后村里的日子肯定也越来越甘甜。
(本报记者 张 文整理)
关键词:四川阿坝马尔康市木尔多村村支书班玛让乓的工作日记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