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脱贫不忘感党恩
连线吉林省政协包保扶贫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孟利
记者: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到政协机关工作,在扶贫一线,您有何感受?
孙孟利:到机关一年多后,我是以扶贫队员的身份到村里工作。半年后,组织决定把我任为第一书记了。因为我是农村出生的孩子,回到农村感觉倒也不陌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每天看到咱们父老乡亲,和他们打交道感觉很亲切。
脱贫攻坚很伟大,从党和国家的要求,到省里一些安排,做的扶贫工作,每一件事都是切合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全省包括政协机关领导非常重视,省政协主席、秘书长,包括机关的其他领导对扶贫工作特别重视,到村里现场指导工作。
记者:还记得刚到东好来宝村的时候,遇到最有挑战的工作是什么?
孙孟利:接任第一书记挑战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村里修了11栋日光大棚,但是通往大棚的路没有修,一下雨全是泥,车也进不去,人也进不去,老百姓急得不行。在政协支持下,我通过积极协调,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修路这个难题,为这11栋日光大棚修了砂石路。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几家大棚承包户每次见我还提这个事呢,这个事触动我最深。
记者:疫情期间,基层的防疫工作任务也是比较重的,您和扶贫干部们与村民是怎么开展防疫工作的?
孙孟利:防疫是个大事,我们接到通知以后,首先就把全村封闭,进村的7条路设了7个岗位,都是党员在路口村口进行把守。我们把所有的春节期间外出回来的务工人员逐一登记造册,上报到镇里。东北的三四月份非常冷,每个岗位上都是党员、预备党员,穿着棉大衣戴着棉帽,我们驻村工作队三人轮班,24小时在村部值班。
记者:扶贫干部是省政协机关与村子之间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在产业扶贫方面都做了哪些比较特色的工作?
孙孟利:在产业扶贫方面,一是政协机关协调了190多万元,帮助村里购置了所有的农机具;二是帮助修建了11栋日光大棚,这两个扶贫产业的村集体收入每年都会给村里的贫困户进行分红, 每个贫困户连续三年每户分到将近6000元。 我们还积极协调猪仔、鹅雏,帮助贫苦户发展养殖业。去年,贫困户最好的一户收入将近5000元,最少的收入也有3000元。
记者:在脱贫攻坚的过程当中,基层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你对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孙孟利:我刚到村里时,这个村党员平均年龄在68岁,党员队伍年轻化,很迫切。这三年,我们发展了三个新党员,吸纳先进的积极的青年到党员队伍来,凡是村上有大事,比方说大棚承包,农机承包的事,首先把党员集合起来,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我们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激发年轻党员的活力和智慧。
记者:现在东好莱宝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怎么来巩固这些脱贫成果,您有什么样的思考?
孙孟利: 虽然按照国家的要求东好莱宝村脱贫了,但是我们不能撒手不管,产业扶贫这个项目我们随时关注着,比如大棚种的菜,销路方面我们时刻与承包商联系。我们还建了电商办公室,进行网上销售,让购物者能看着我们菜是从怎么种的,从哪摘的,从哪发出去的,目前设备已经置办好了。脱贫不脱钩这不是一句空话。
记者:七一来临之际,也是中国共产党99岁的生日,村子里有没有开展一些特色的党建活动?
孙孟利:6月29日,我们村里开展了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和老党员拉拉家常谈谈心,大家又重温了入党誓词。我们还让党员同志们围绕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献计献策。老党员们感慨,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别的村都羡慕说,你们村太好了,垃圾环保处理、水泥路面户户通、晚上还有路灯,文化广场有体育器材,跟城里一样。脱贫不忘感党恩,我们新老党员共同祝愿党的生日快乐。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党员 脱贫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