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簸箕庄村的“造血”机能强了
本报特约通讯员 范新亮 通讯员 豆洁
“我种了12亩柴胡和5亩花椒,养了4头牛,因残疾,村上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加上产业扶贫补助和低保金等,去年收入4万元,还被区上评为2019年度脱贫致富标兵。”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簸箕庄村村民曹广文向记者介绍,他在陈仓区纪委监委和村两委的大力帮扶下,通过发展产业,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陈仓区纪委监委自2016年对口帮扶贾村镇簸箕庄村以来,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机能、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关键措施,全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带领全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截至2019年底,簸箕庄村脱贫88户33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7%,实现整村脱贫。
科学谋划布局,“穷山”变“金山”
簸箕庄村位于陈仓区贾村镇北部山区,耕地大部分在坡地上,因全村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该村有8个小组,210户698人,耕地3024亩,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贫困户94户342人。
陈仓区纪委监委包抓该村后,经过多方调研,决定把发展柴胡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打造簸箕庄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钥匙”。他们协调相关部门,采购优质柴胡种子5000余斤免费发放到户,并通过与宝鸡市博仁药业洽谈,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农业模式,由博仁药业免费向村民提供柴胡种子和技术服务,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村民负责种植,收获期村上联系博仁药业收购,真正做到了“种植有农户、销售不用愁”。
为让更多的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业,陈仓区纪委监委召开群众座谈会,讲政策、算利润、谈前景,进行广泛动员,并利用广播、微信群等加大宣传力度。2018年,陈仓区纪委监委为该村争取资金20万元,建成百亩柴胡扶贫示范园,吸纳26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中药材增加收入;同时,大力推广“山上有林、木下有草”的立体化种植模式,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不断激发贫困户种植柴胡、花椒、核桃的积极性。目前,全村柴胡种植面积达到1200余亩、花椒600亩。2019年,156户村民通过销售柴胡实现收入100余万元,带动了42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柴胡产业的蓬勃发展,绿化了山川大地,增加了群众收入,把“穷山”变成了“金山”。
新技术新模式,“薄地”变“宝地”
在簸箕庄村百亩水蜜桃种植园,脱贫群众刘拴生正在采摘桃子。
村党支部书记刘永锋说,2019年村上注册成立了簸箕庄村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共发展会员578名,争取产业扶贫资金8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建成百亩水蜜桃扶贫示范园,年吸纳贫困劳动力20人就业。为了克服村民缺技术、缺资金的短板,该村采取“一带一”“10+2”模式,实现“大户引领、技术外包、保价回收”的订单式生产。
合作社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签订务工协议,贫困户通过务工增加收入,现在入园务工的贫困户有14户20余人;同时鼓励贫困户承包自管自种,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联系收购销路等。丰产期预计每亩地能产4000斤水蜜桃,每亩可收益1万元。
“我流转了3亩多地,现在只要有空就来水蜜桃园务工,工资每天60块钱,加上流转土地费,去年光在园子就挣了近6000元,一个人平时花销足够了。”脱贫群众刘拴生笑得合不拢嘴。
为了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清、会作务,陈仓区纪委监委邀请科技部农业技术特派员为群众进行水蜜桃种植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了种植技术。
新技术新模式不仅改变了簸箕庄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而且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使“薄地”变成了“宝地”。
如今的簸箕庄村像一幅多彩的画卷,弥漫着欢乐的气息,显示出丰收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柴胡在夏日随风荡漾,一望无际的金色小花闪耀着村民的致富梦想。
关键词:簸箕庄村的“造血”机能强了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