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0年第二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0年第四期

向捐赠者致敬——杨振宁、翁帆、陆丙安捐赠熊秉明作品“回家”

2020年08月14日 21:14 | 作者:赵 辉 | 来源:《画界》2020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跪-牛(雕塑)35×67×26cm-1969年-熊秉明(陆丙安捐赠)

跪-牛(雕塑)35×67×26cm-1969年-熊秉明(陆丙安捐赠)

2020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国美术馆倾情巨献“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古今中外,精品荟萃,旨在向广大观众奉上新春文化大餐,传递捐赠者的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向每一位捐赠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此次展览中,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的《骆驼》《跪牛》《线条鹤》三件作品背后有着两段感人至深的捐赠故事,一段见证了“总角之交”的友情,一段见证了相濡以沫的爱情。

熊秉明,1922年出生于南京,祖籍云南。熊秉明的父亲熊庆来是著名数学家,他教育孩子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种影响由表及里、由外在人生到内在心思,使熊秉明的人生之路总是在逐步深化自身的认知、探索、创造和表现。1947年,熊秉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后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学习期间,他初涉雕塑,深为触动,遂于两年后转习雕塑专业,同时,亦旁涉其他艺术门类,是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书法等多重修养于一身的学者型艺术家。旅居海外55载,熊秉明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作为在西方文化情境下进行艺术创造的中国艺术家,在其心中,撒播了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永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民族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对外来艺术的参照与借鉴。在法求学期间,熊秉明先生始终葆有朴素的情怀和崇高的艺术理想。他安然处世,一方面深研传统文化,一方面吸收外国艺术之优长。率真与求真使得他的作品烙上了“本真”的深深印痕,这既是一种忠实的信仰,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一切物象客观存在,需要以内心独醒的发问,还其本来的真实,归结到具体研究中,苛求的是自明的“本真”。当然,熊秉明的雕塑和绘画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不尽相同,尤其在视觉表现上独具特色,既有中国文化的内蕴,又有内心哲思的独白。这与他从哲学到雕塑、到全面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再回到雕塑的专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的旅法经历,多种美术创作观念与技能,为熊秉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形成其简洁有力又极富表现性的艺术风格,使其艺术作品富含融贯中西的包容特性,更使其艺术走进人的心灵,打通中国与世界。

《笔架》《骆驼》和《马》这三件雕塑是2016年由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及夫人翁帆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回忆:“有一天,翁帆打电话跟我说,杨振宁先生和翁帆想把熊秉明先生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我当时听了,有点不敢想象。他们是70多年的老友,这次捐赠不仅让珍藏多年的作品有了最好的归宿,也让杨振宁与雕塑家熊秉明长达70余年的友谊一并藏入了中国美术馆”。在3件作品中,《笔架》是熊秉明为杨振宁专门制作的,作品背面有着两人名字的缩写,是两人深厚友谊的见证;《骆驼》和《马》是熊秉明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创作,它们融汇了中国的写意精神和西方的抽象构成,体现出浓厚的哲学意味,彰显熊秉明作为一名学者型艺术家的艺术精神。杨振宁表示:“我跟秉明是总角之交,他是我一生最知心的朋友之一。今天翁帆和我,把我们这三件收藏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事情,是我们为秉明高兴,也为中国美术馆高兴的一件事情。”杨、熊两家的世交情谊,使得杨振宁与熊秉明自幼相识,有着“真堪托此生”的关系。在杨振宁的记忆中,熊秉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既是艺术家,也是文学家,他所铸造的中国人的坚韧卓绝、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之中,中国能够突破各种困难,达到今天的成绩,也正得益于这一精神。杨振宁和翁帆夫妇捐赠义举之于熊秉明作品“回家”的起点性意义,被传为一段佳话。

故乡是艺术的故乡,也是心灵的故乡,是精神的寄托,也是情感的归宿。2015年,遵照熊秉明遗愿,熊秉明遗孀陆丙安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达了捐赠熊秉明雕塑、绘画和书法等遗作的意愿。此举基于陆丙安将熊秉明作品送“回家”“中华民族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的宏愿,也得益于熊秉明与吴为山的个人友谊以及艺术上的志同道合。早在2000年,在杨振宁的引见下,时任南京大学教授的吴为山与熊秉明结为忘年之交。吴为山曾邀请熊秉明为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创作作品。熊秉明亲自到南京创作了7.5米长的铜雕《跪牛》,陈列在校园里。牛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基于心性的表达的牛俯身昂首,忠诚地将两条前腿跪在泥地上,时刻准备着,继续躬耕前行,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哲思。吴冠中亲笔为这座铜雕题下了“孺子牛”三个大字,“孺子牛”精神是鲁迅追求真理、对人民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杨振宁也欣然题词道:“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这种民族精神时至今日不断地在传递。与《跪牛》同时捐赠的还有楚图南为孺子牛题写的书法作品一件,为吴为山积极争取、亲自从熊秉明故宅墙上摘下来的,见证了艺道真情。为了力促熊秉明先生作品“回家”,2018年11月,吴为山馆长一行专程赴法国,遴选捐赠作品,签署捐赠补充协议。在原80件捐赠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熊先生的雕塑、油画、版画、速写、水墨、剪纸等诸多类别的作品43件,还有这件楚图南书法《题秉明雕塑老牛》。据陆丙安女士介绍,这件作品是楚图南先生有感于秉明创作的雕塑牛而题“刀雕斧斲牛成形,百孔千疮悟此生。历尽人间无量劫,依然默默自耕耘。”吴为山馆长深知这幅书法与雕塑作品之间暗合的情意,以美术馆人留住真情、留住经典、留住历史的远见,劝说熊师母将这幅作品一并捐赠,并承诺在未来的展览中,一定将两件作品同时展出,珠联璧合,广为传颂这段艺坛佳话。陆丙安女士虽然有万般不舍,因为“这张字挂在我们家30年,我还很喜欢,真是有点儿舍不得,就这样吧!让它们一起回归祖国吧!”她忍痛割爱的背后是深深的家国情怀,彰显了捐赠者以“奉献”精神书写新时代最美华章的品格。吴为山馆长也并没有食言,在熊秉明先生的艺术展中,两件作品交相辉映,讲述大爱故事,释放东方文化精神。

《线条鹤》体现了熊秉明先生经过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试图用精神意识的表达代替雕塑语言的表达,进而将语言表达转移到用最熟悉的铁条、铁片材料来传递内在的精神空间,正所谓“大智不雕,复归于朴”。从创作材质来看,熊秉明塑牛多用石膏材料,但他雕刻鹤则全部采用铁片、铁条。当科技的发展促进艺术创造材料的更新时,他却选择最原始的材料和手工制作方式,这种“独具匠心”,是熊秉明一贯的节俭作风的体现,也代表着他对材料的认知。材料是艺术表现的载体,不分高低贵贱,是为艺术创造而服务。从创作年代来看,熊秉明最早创作铁鹤是在1953年。后来,铁鹤的造型渐趋抽象,以极简的艺术手法,以线、面的美学意味,脱离了现实的艺术化了的具象限定,复归物象原初本真的质朴,俯仰向背,悠然自得,感悟自然,融于天地。以牛和鹤为题材的雕塑,映射出熊秉明身上儒家和道家的两种哲学境界。特别是雕塑中去血肉、留筋骨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一种生命性,一种由表及里的本真状态。通过简单的外形,以铁条的持久力量,看到雕塑物象真实的生命样式。试图向哲理叩问,生命精神的意义是什么?这种从理念到理想的表达,是他在载体的研究状态中所感知的一种文化与心性,于自然的平常之中,发现了深奥的哲学命题。 

纵观熊秉明的雕塑,观者不仅会被他的创作精神所折服,更会被他的民族自豪之感与归乡之情所深深打动。熊秉明先后创作了大小两件题为《归途》的雕塑作品,寄寓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渴望归乡的胸臆,此作亦可视为艺术家心灵回归的艺术映现。熊秉明曾在《回归的雕塑》中独白:“我回来,回到真真实实的母土。”虽然熊秉明最终没能回来,作为一种遗愿,我们怀着敬重之情,秉持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历时5年,积极协调,迎接经典作品“回家”。

当这批承载着熊秉明归乡宿愿的作品回到祖国时,我们要特别感谢陆丙安的慷慨捐赠义举。她以一己之力,多年悉心保藏这些珍贵的作品和文献、实物资料,实属不易。如今,年逾八旬的陆丙安选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将熊秉明的作品捐赠给国家,此举无疑体现了艺术家和家属的爱国情怀,有助于纪念和研究熊秉明的艺术,对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贡献卓荦。

为表达对捐赠者的感恩之情,中国美术馆于2019年11月举办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首次全面展示熊秉明的艺术创作与研究成果。展览以“自知者明”为题,呈现其雕塑、书法、绘画、剪纸等诸艺兼备的气格,雕塑砺筋骨,书法厚底蕴,绘画映品格,剪纸携情趣,彰显熊秉明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迈的精神境界。此次新年大展,再度展出,是文化艺术事业培根筑魂的具体体现,中国美术馆人不忘初心,不忘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弘扬捐赠者的奉献义举,也是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西文化合璧当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致敬。

特以此文纪念远行者的归来,向捐赠者致敬!希冀通过展览,让这些感人至深的捐赠故事,映于作品,种于心田,世代相传。

(作者供职于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

双臂垂在两侧的裸女(雕塑)103×20×16cm--2019年-熊秉明(陆丙安捐赠)

双臂垂在两侧的裸女(雕塑)103×20×16cm--2019年-熊秉明(陆丙安捐赠)

线条鹤(雕塑)

线条鹤(雕塑)103×20×16cm 1994年 熊秉明(陆丙安捐赠)

熊秉明在北京铁工厂制作《鲁迅像》(摄于1998年)

熊秉明在北京铁工厂制作《鲁迅像》(摄于1998年)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0年7月第4期


编辑:画界-邢志敏

关键词:秉明 熊秉 作品 捐赠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