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梦之队”的集结号
——访湖北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胡轶团队
“梦之队”成员从60后到90后都有覆盖,他们有抗击过非典、“甲流”的“老将”,也有新参与新冠战“疫”的新兵。面对疫情,他们统一站到了第一线。
“治疗病毒性肺炎重症病人,最重要的是要靠‘守’。呼吸治疗师、主治医师、专科护理组成的‘一人一方案’救治团队,只有守候在患者病床旁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变化,并随时做出方案的调整,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呼吸内科主任胡轶表示,自己的老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赵苏教授,多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今年,年过花甲的原科室主任赵苏教授,依然坚守在战“疫”的第一线。他与现任科室主任胡轶一起,“师徒俩”一个主内,担任该院抗击新冠肺炎的专家组组长,负责院内几个病区的患者救治工作;一个主外,每天来回奔忙,在院内进行排查、讨论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等,在院外参加会诊、进行定点支援等。被医院的同事和患者们,比作“强心剂”、“定心丸”。
42岁的罗先生刚进监护室,就出现了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的状况。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时,患者非常恐惧。“梦之队”医护人员发现他的呼吸频率加快,出现了人机对抗,如果再这样下去,呼吸机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不要急,慢慢来,呼吸机是帮助你呼吸的。这个病就像爬山,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相信我,我会和你一起努力加油,一起慢慢爬过这座山,就能战胜病毒!”在胡轶和医护人员的鼓励下,患者的情绪渐渐稳定,通过积极配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78岁的赵婆婆因呼吸困难,到后湖院区住院治疗。当时老人的呼吸情况很差,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胡轶根据她的病情制定了治疗方案,卢杨医生为赵婆婆进行了经鼻高流量吸氧,她的呼吸困难症状很快得到改善。但老人只要稍微一活动,血氧饱和度就会下降,必须卧床静养。在医生的鼓励下,赵婆婆的情绪越来越好,积极配合治疗,临床症状逐渐缓解,体温也恢复正常,两次核酸检测都呈阴性,于20天后康复出院。
“梦之队”的王亮朝医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经工作13年多。此次疫情中,他是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生之一。疫情暴发后的一个多月内,他带领的救治小组已经成功将10名重症病人救了回来,“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回来。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患者和家属期待的眼神,才能不留遗憾。”王亮朝坚定地说。
“医护人员蛮扎实,谢谢你们,伢们加油!”康复出院的陈阿姨激动地写下颇有武汉味的留言,为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送上祝福。疫情最高峰时期,一周有180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其中年纪最大的83岁,年纪最小的16岁。
“医患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再艰难的时刻,我们也要保持微笑共同努力,去迎接曙光的到来!”大年初一,胡轶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在,她依然用这句话给大家、也给自己鼓劲儿加油。她相信:用不了太久,就会疫散花开。
编辑:杨岚
关键词:呼吸 患者 梦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