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画好同心圆 建功新时代—议政江苏>政协新闻 政协新闻
张家港市政协一一打造“委员联村(社区)小组” 打通委员服务群众 “最后一百米”

“住进了社区高楼后,办事宴请没场所,大事小事只能都放在酒店,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还不符合移风易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委员联村(社区)小组’多次走访收集民意。通过实地考察,协商探讨,逐渐形成共识——选址南丰村村委综合楼,改造成用于居民办事的现代化场所,赢得了村民们啧啧称道”。驻南丰镇的市政协委员陈卫芳说。
南丰村喜事厅的成功改造,是张家港政协以“委员联村(社区)小组” 为载体,推动委员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政协组织践行“履职为民” 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张家港市政协探索创新、稳步推开“委员联村(社区)小组” 创建工作 。以深化政协基层组织建设和委员队伍为抓手,创新构建“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政策法规、监督决策实施、掌握民生诉求、参与社会公益”等功能型的“委员联村(社区)小组”,搭建委员履职新载体,推动委员履职活动经常化、“一岗双责”一体化,使全市政协工作不断呈现新亮点。
“‘委员联村(社区)’旨在坚持问题导向,调动委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委员之‘眼’了解基层情况,以委员之‘手’解决基层问题” “我们结合实际,按照‘地缘、专长、兴趣’相近的原则,优化设置‘委员联村(社区)小组’,开创‘组团式’走访,做到把委员的专业优势和具体村(社区)的个性化需求相匹配,既避免了‘单打独斗’,又能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打通了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张家港市政协主席黄雪元对创建“委员联村(社区)小组”的初衷作了阐释。
近年来,张家港市政协在村、社区创设“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的同时,还明确“联系一个村(社区)、结对一个家庭、走访一家企业、收集一条社情民意、解决一件民生实事” 的 “五个一”的目标要求,努力推动“委员联村(社区)小组”提质增效。
在杨舍镇棋杆社区,“委员联村小组”牌匾悬挂在墙上,这里已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的“议事协商打卡地”。“‘委员联村(社区)小组’”这一载体,具有服务半径小、结构设置活、联系群众紧的鲜明特点,犹如一个个鲜活的‘细胞’,让基层群众有了广开言路的渠道和机会,让政协委员不再是‘大会委员’‘挂职委员’。” 杨舍镇党委副书记赵琦萍介绍说。
张家港市政协明确,每个“委员联村小组”由相关政协领导和机关干部挂钩联系,村(社区)干部担任联络员;“委员联村小组” 由组长带头,组内委员分别就近联系党员、群众,鼓励“两代表”参加委员联村活动,推动政协与党员、群众互联互动常态化。此外,对“委员联村(社区)小组” 按季走访调研、协商讨论事项进行发布,有的议题还邀请村党群议事会和村(社区)“两委”成员参与,为有效提高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水平提供了帮助,放大了“一组带一片”的示范效应。
“小载体发挥大作用”。张家港市政协打造的65个“委员联村小组”活跃在全市村、社区“笫一线”。目前,全市参加“委员联村(社区)小组” 活动的委员达 400余人次,联系党员群众128名,收集反映社情民意 209条,有效助推了一批群众实际问题的解决;还积极组织委员参加各类义诊、助学等活动,捐款捐物近1500万元,涌现了一批委员发挥优势、奉献社会的典型。
“下一步,我们将对‘委员联村(社区)小组’功能、职责、活动流程等进行规范,并研究制订《 “委员联村小组”考评细则》,考评结果作为基层政协和政协委员的评先创优的一个依据,在全市形成激励效应和引领效应”。张家港市政协主席黄雪元对此充满信心。
(朱育才,张家港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秦建忠,杨舍镇政协 工委办公室主任)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