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从“三无”特困村到致富明星村
本报记者 唐佳丽 见习记者 刘 璐
初秋时分,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陡岭村刘兆吉家的院子里,细碎的阳光从结满果实的葡萄架、大榆树枝叶的缝隙透过来,照在老式蜂箱的尖塔上。新翻盖的房前、精心拾掇的院后,一群蜜蜂围着圆圆的塔身,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今年我养了18箱中华蜂,估摸能带来五六万元收入。”撩帘进屋,坐上炕沿,老刘唠着收益,也“扯”出遗憾,“早几年就该琢磨致富的事!”
早几年,指的是村子刚成立的时候。
陡岭村是由从陡岭林场分离出来的78户非正式职工组成的行政村。2012年建村时,因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暂未解决,许多人的心思都在要钱、要政策上,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全村87户178口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
“那时候,村里问题太多,工作很难开展。”2014年8月,王瑞作为扶贫工作队的一员,从省财政厅来村里工作,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有人说,你们把钱和项目要来就行。”提起当时的事,村党支部书记吴春雷又好气又好笑。省财政拨付的扶持资金到位时,还有村民提议:“把钱给我们分了吧,一家几万的直接脱贫。”
战贫,无志咋行!
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查难题,帮助村民达成合理诉求,寻找能调动大伙精气神的项目。
“我清楚记得,那天是2015年的冬至。”老刘回忆,当天大雪纷飞,一壶茶续了20遍水,“王书记在我家炕上睡了4夜,咱俩唠了4宿,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从此,刘兆吉开始带头致富,大步向前。
加大科技扶持,用好扶持资金,弘扬正向能量,尊重百姓选择;小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不同的经营模式同时发展,村民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
如今的陡岭村,田间地头,威灵仙、五味子、黄精等药材郁郁葱葱,坡上林下,猴头菇、榆黄蘑、白木耳等特色菌类生机勃勃,蜜蜂飞舞,煎饼飘香……曾经的“三无”特困村,成为人均年纯收入达8700余元的明星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3年来,60.6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预计带回210.6万元收益。
尝到甜头的陡岭村人,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蜂箱旁,蜜蜂嗡嗡,仿佛在为陡岭村的变化,唱着赞歌。
关键词:从“三无”特困村到致富明星村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