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花茂的星空
一
花茂村有张胜迪剪不断的情愫。
张胜迪的外公是村里有名的陶匠,花茂村做陶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外婆的娘家在泮水镇西安村,西安村的造纸历史更悠久,有四百多年了。外婆把造纸技术带到了花茂村,成为这里的造纸高手。张胜迪的童年就是在花茂村度过的。那时,外公外婆在作坊里忙碌,她就在里面跑来跑去。偶尔,两位老人会教她简单地做陶、造纸。
长大后,二十六岁的张胜迪去茅台镇学习酿酒。后来,经过多年的打拼,她成为一名优秀的酿酒师。
虽然事业发展得不错,但是在花茂村度过的童年,却酿就了她挥之不去的乡愁。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正如其名,这里以前荒田遍地、茅草丛生。后来改名为“花茂”,寓意花繁叶茂、欣欣向荣。虽然在外多年,但张胜迪的心一直没有离开过花茂村。只要有朋友想到乡村走走,她总会带他们回花茂村看一看。做酒时,她还想过注册“花茂”的品牌。
2015年6月16日,花茂村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总书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花茂村深藏的价值。
张胜迪产生了回花茂村发展的念头。“那么,回花茂,我应该做点什么呢?我一个酿酒的又能做什么呢?”张胜迪反复问自己。
没想到,一次偶然的遇见,激发了她的灵感。
2016年5月,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行。张胜迪带着她的团队在杨柳湾开了一个白酒品鉴馆。遵义市播州区代表团来到了品鉴馆。
“你是张胜迪吗?”代表团里,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问她。
她一惊,怎么对方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仔细一看,这才发现,站在面前的这位男子是她在枫香中学读书时的老师,现在是播州区文体广新局的干部。
“你把酒文化传播得这么好,有没有想过回家乡发展?”老师问。
“老师,我想过。可是我只会酿酒,本来还想过做花茂酒,但后来大家都不看好,就放弃了。”
“那有没有想过做点文化方面的东西?”老师继续问。
“我外公会做陶,外婆会造纸,小时候我经常跟着他们一起做这些。”张胜迪说,“我知道这些传统文化是当下乡村所需要的,但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你们家有造纸的传承,可以考虑做个造纸坊。”老师说。
“可是现在造纸,谁还会用它呀?”张胜迪有些担忧。
“当文化做,当艺术做。”老师说,“如果你愿意做,我可以牵线招商引资,把你引回花茂去。”
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张胜迪一下子有了想法。关键时候,丈夫又给了她信心,“造纸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非常大。刚好家里有传承,你又会一点,这不正好吗?”
“可是家里怎么办呢?”她问。
“女儿马上上大学了,你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花茂村造纸这一块,现在还是一片空白。你要用心用情去做,把它做成一个有价值的东西。”丈夫让她放心去干。
张胜迪点了点头。
二
2016年7月,张胜迪的“花茂人家”作坊在花茂村正式开张。
“花茂人家”四个字,来源于播州区乐山镇文化站站长袁庆品的歌《花茂人家》。张胜迪非常喜欢这首歌,“月亮挂在山崖,萤火飘过篱笆。田园蛙声阵阵,小河水车吱呀……”她想以古法造纸创新体验和相关产品生产销售为主,致力传承花茂村独具特色的乡愁文化。
构树皮造纸是当地传承千百年的工艺,但濒临失传。好在张胜迪有基础,加上她寻访熟悉古法造纸传统技艺的老艺人,这项传统工艺很快就在花茂村复活了。
可是,复活容易,创新难。如何添加新元素,让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焕发出生机活力?
张胜迪拿着做好的白纸,左思右想。怎么让一张白纸更有文化价值呢?
于是,她去拜访枫香镇的农民书画家王培宽,请他当“花茂人家”的顾问。
“王老师,我曾在纸里面加过树叶和花瓣,但看来看去,还是不像个艺术品。可不可以用您的创作方法做成一幅作品?”张胜迪问。
“我试一试。”王培宽说。
于是,张胜迪带着他来到自己的作坊。按创作山水画的布局,将南瓜叶剪成荷叶,玉米叶剪成月亮,压到纸上去,再淋上一层纸浆,一幅“小荷残月”便做成了。刚做出时,虽然南瓜叶和玉米叶有些干枯,但因为纸还湿润,所以还是挺好看的,也能看出南瓜叶和玉米叶。张胜迪欣喜不已。但当她晚上把作品带回家后,由于纸干了的缘故,就看不到南瓜叶和玉米叶了,变成了只是有纹理的纸。张胜迪的心情一下子又跌倒了谷底。
“别着急。”丈夫安慰她,“把纸对着灯照,不是挺好看的吗?”
张胜迪拿起纸对着灯照了起来。灯光下,纸上的叶子还是那么鲜艳,甚至多了一些艺术的质感。“还别说,是不错呢。”张胜迪自己都有些惊讶了。
受此启发,张胜迪又请了当地几位农民书画家当“花茂人家”顾问,请他们给她创作作品。她还上网搜索,发现全国有不少地方都在做这种艺术品。她选了一家名气较大的前去参观学习,并买下他们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回来后,她就研究如何创作得比他们更加精致、更有艺术感,技术上也不断进行改良。
光创作还不行,得让这山村里的作品走出去,酒香还怕巷子深呢!于是,张胜迪又带着作品四处参展,既展示自己的东西,又学习外面的经验。
不断学习的张胜迪很快意识到,要在这个行业出类拔萃,创作上一定要有新意。
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叫敖坤。小伙子学的是国画专业,作品很有创意。张胜迪找到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伙子爽快地答应了。
不久后,小伙子在纸上创作出一幅“奥黛丽·赫本”,效果出奇地好。在一次展览中,顾客争相购买,甚至出价到两万元。但张胜迪没有卖,她觉得这样的作品应该留下去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体会古法造纸创新的无穷魅力。
接下来,小伙子又把梵高的《星空》等世界名画搬到了张胜迪的纸上。起初,这个作品引发了争议,“花茂人家”的其他顾问觉得,不能只是机械地临摹,要把梵高的星空,变成花茂的星空。星空的下面必须是花茂的大地,是花茂的山川河流、稻田民居……
修改之后,大家再次品味。初一看,是梵高的画,但仔细一瞧,是花茂的风景。大家松了口气。
此时的纸,还是一张纸。此时的纸,不再是一张纸。此时的纸上,是花茂。此时的纸上,又不光是花茂。
在张胜迪看来,乡愁的记忆里不仅是农家菜,还包括让人们来到乡村后真的能记住一些东西。乡愁不仅是人们对原生态生活的一种怀念和向往,更包含对文化的追求。
如今,张胜迪他们正在把花茂村的农耕传统等特色文化,通过作品的方式传递出去。“花茂人家”的使命就是做好这张纸的文章,做出花茂的星空,做出花茂的山水,做出花茂的花草树木,做出花茂的乡风民俗,做出花茂的精神面貌。目前,镇、村两级正在帮助他们规划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区和体验区。张胜迪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花茂酒”……一张纸、一幅画、一盏灯、一壶酒、一首歌,是“花茂人家”的主题。
三
“乡贤!”采访张胜迪时,我的脑海里跳出这两个字。或许称她为乡贤更为合适。
乡贤文化中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的智慧和经验。新时代的乡村,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内涵,他们是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事实上,在花茂村,包括张胜迪等乡贤在内的大量村民的回归,正是促使花茂村不断走向繁荣的重要原因。
蒙蒙烟雨中的花茂村,一切显得那么恬静、柔美、温暖、幸福。柏油路、小青瓦、转角楼、白粉墙、雕花窗……传统风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个头不高,但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从2007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开始,她一直担任村干部,参与并见证了花茂村走向繁荣的整个历程。她介绍说,近年来,在区、镇的引领和扶贫政策帮助下,他们精准谋划,做优传统产业,做靓乡村旅游,做精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他们从自身历史文化里开掘,从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于是,有了村里的陶艺一条街、古法造纸体验馆……花茂村一直在改变,越变越好。村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今已达到一万八千多元。村子发展好了,日子过得好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在花茂,我看到了新时代乡村的灿烂星空!
关键词:花茂的星空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