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丰西村:红彤彤的产业亮堂堂的路
本报记者王天晓
红红的灯笼堆成山,欢声笑语汇成河。10月15日午后,陵川县丰西村的景丰灯笼厂里忙碌中充溢着喜庆。生产车间里,三五成群的妇女们一边麻利地做着工,一边开心地聊着天。映红了的笑脸上,展露着她们藏不住的好心情。
“在这儿上班,每天都是好心情。”“灯笼山”下,38岁的王艳霞忙活着,笑得情不自禁。“既能顾了家又能挣上钱,还能和姐妹们一起热闹,心情能不好吗?你们说对不对?”“对着哩……”王艳霞说完,车间里传来异口同声的回答,响起更加欢畅的笑声。
“咱们少唠几句,别耽误干活啊,库房里的货可不多了。”站在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安跟着笑着,笑容里是满满的欣慰。
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在外打工的丰西村是个典型的“留守村”;全村128户就有70户是贫困户,之前的丰西村更是一个贫困村。
2017年,在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定点帮扶下,丰西村积极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救助、光伏发电等扶贫政策并大力发展蔬菜大棚、连翘种植等产业项目,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但是,受制于村里劳动力不足,许多项目短期内见不到太大效益。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成了摆在王永安和扶贫干部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踏破铁鞋无觅处,启迪就出现在身边。2019年春节前,村里老匠人送来的一对灯笼点亮了王永安的心。
“咱村上有做灯笼的老传统,工艺不复杂,弱势劳动力也能参与;市场不小,还不怕库存、不怕过期。”王永安冒出了开办灯笼厂的想法,得到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经过半年多的全国各地考察、学习,更让他掌握了技术、认准了方向、下定了决心。
想法虽好,但问题来了。集体账上没钱,谁来投资?一开始就让村民们入股,谁会愿意承担风险?“我是书记我牵头。”带着执念,王永安倾尽积蓄,贷上款、借上钱,再加上扶贫支持资金,终于筹集到30多万元开办资金。去年9月,500多平方米的景丰灯笼厂顺利建成。
“有了灯笼厂,我‘瞅着空’就来做,一个月下来,最少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车间里,正在给灯笼描线的王俊巧笑着说。“我是每天来,干得多的时候,能挣3000多元。”负责缠裙工序的张建梅一脸开心。有了用武之地,以前在家里做家务、接送孩子的妇女们乐了;得到了“不用出门”的工作,村里为数不少的“老弱病残”村民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59岁的韩金山7年前患上肝硬化,干不了重活儿的他成了家里的负担,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王永安的动员和教授下,他和老伴加入进来,在家里扎起了灯笼架。“这活儿轻快,扎好了厂子里上门来收。我们两个人一天能扎100多个,能挣100多元,坐在家里就把钱挣了。”坐在茶几旁忙碌着,韩金山的脸上笑开了花。
“长期干的有20多个人,其中16个是贫困户。关键咱的灯笼不愁卖,效益越来越好,能让大伙儿收获更多。”王永安高兴地告诉记者,质优价廉的“景丰灯笼”广受欢迎,刚一上市就迅速打开了晋城城区、高平、泽州等周边地区市场。
王永安不知足,看准了广阔互联网的市场,他把在外创业的儿子、儿媳“逼”回村,为灯笼厂搭建起微信、淘宝、抖音等网上销售渠道。全国各地的订单纷纷而至,最远的甚至卖到了新疆。截至目前,景丰灯笼厂已生产销售羊皮灯、织绒灯两大类十余种型号的灯笼3万余盏,实现销售额3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月均增收1500元以上。
看到了灯笼厂的好前景,村民们热情高涨、信心十足。不光积极参与制作,更纷纷申请投资入股。今年5月,村里的老支委付文金一次性入股5万元,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在厂工作的张建梅也把攒下的1万元义无反顾地投进了厂里,照她的话讲,“是认准了这只能下金蛋的‘富贵鸡’。”
“你看这灯笼,红彤彤的,多亮堂。”拿起一盏灯笼,王永安端详着,一脸深情。“党的好政策就像是这红灯笼,能把前面的路照得亮堂堂的,让咱老百姓都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光景!”王永安激动地说。
关键词:红彤彤的产业亮堂堂的路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