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双十一”来了,你是“打工人”还是“尾款人”

2020年11月02日 09:31  |  作者:赵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比往年来的要早一些——10月20日的直播带货形式先行开启了这个购物节,疫情影响、直播带货、“战线拉长”等是今年“双十一”的独特之处。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曾经买买买的节日似乎也渐渐变了味,从购物狂欢走向了“吐槽”“造梗”。

B20201102003-zx7

双十一来了,你是什么人?

“双十一”直播预告一出,买什么先不论,各种“梗”已经在网友之中火了起来。似乎每个人都能在这场购物狂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抄车人”“尾款人”“守夜人”……任君选择。

抄车人:指不愿意动脑计算优惠,直接照抄别人购物车清单的人,热衷于在各个社交平台寻找购物清单。

尾款人:指预付了大量货物的定金,后续还将支付更多尾款的人,通常会对着巨额尾款后悔不已。自从“双十一”开始交定金、付尾款的活动方式后,5元、10元、20元的定金大大消减了“剁手党”买买买时的负罪感,难怪网友们调侃,定金一时爽,尾款悔断肠。

守夜人:指蹲守直播、打折活动熬夜的人,带货主播为了让“守夜人”坚持看直播也是煞费苦心,甚至在直播时敲锣打鼓,试图帮助提神。不过“守夜人”通常面临的情况是熬着夜跟直播、抢活动,最后却败给网速和手速,一无所获。

算术人:与“抄车人”不同,他们更愿意计算优惠,货比三家,在“双十一”一年比一年复杂的计算规则中寻找最优惠的商品,定金膨胀、买五退一、跨店减免、套餐赠品……混合在一起,被人们调侃为堪比微积分的计算,难不倒“算术人”,最终得出的结果往往是A商品每毫升比B商品便宜2毛钱。

其实不论是那种人,归根到底大家都是“打工人”。所谓“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劳动的人的统称,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工种。“打工人”比“白领”更接地气,比“社畜”多了些自信和乐观,随着“打工人”在网络的爆火,一系列的调侃也耳熟能详。“早安打工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等话中既有工作带来的疲累,也有坚持生活的热情,有对自我的善意调侃,也有对奋斗拼搏的认可,“双十一”前夕“打工人”爆火,也能从侧面反映当代年轻人对自我的某种认知:努力赚钱,快乐花钱,一直缺钱。

逐渐理性的“双十一”

随着“双十一”的优惠规则越来越复杂,消费者和商家都开始感到疲惫,消费者被复杂的计算消耗耐心,商家要在优惠和盈利之间衡量,还要承担短时间内巨大的工作量,人们对“双十一”的热情逐渐消退。

原本一向热衷在购物节“薅羊毛”的王宁,截至目前还没有下单一件商品,他所加入的几个购物群、拼单群也有许多人表示今年正在观望,如果有低价的刚需物品也许会下手,如果没有就不买了。复杂的算法是一个原因,不过这些都可以依靠网络解决,王宁平时喜欢看返利网站、网购优惠信息网站等,有大把购物攻略和达人能告诉人们买什么、怎么买划算,当然其中不排除有广告成分,但是王宁这次突然想通了。“每次购物节之前还要组队比拼,又‘盖楼’又‘赛车’的最后弄来三五块钱的红包,我现在想明白了,有这功夫多上半天班,工资不比红包强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早在几个月前王宁就把想要买的东西加入了购物车,“双十一”来了,眼见着购物车内的商品,有的还是原价就标上了折扣价,有的先提价再降价,还有的搭配杂七杂八的赠品居然还比原价要贵,没有实打实的优惠,王宁就断了买买买的想法。

现在的“双十一”真的有物美价廉的商品么?张小雨肯定地说:“有!”在“双十一”第一波预售前,张小雨已经做足了功课,几位头部主播的预售清单她都了如指掌,哪些划算哪些值得买她已经心中有数,10月20日当天她在几场直播中来回切换,试图抢购到心仪的商品。不过张小雨是名副其实的“守夜人”,蹲守了整场直播,却一件东西也没有抢到。直播间火热的购物氛围让人直呼疯狂,上万元的商品也被一秒买光,张小雨原以为今年“双十一”成交额会受疫情影响下滑,这么一看倒出乎意料了。直播没抢到好货,张小雨在第二波预售中还列了一个购物清单,准备到时间抢购,这些都是她货比三家、精心计算后选好的,不过这些商品对她来说就算买不到也不会强求,毕竟“不买立省100%”,今年年初张小雨待业了几个月,新近找了个工作还在试用期,手头并不算宽裕。张小雨说身边的朋友基本和自己想法一致,有一些日用品之类的“刚需”如果价格划算就买,其他的基本就看一看,或者买一两样想要的商品犒劳一下自己。

加入购物车也是一种参与

很多人怀念第一个“双十一”,纯粹的打五折抢购,对比现在的各种算法、预售显得十分朴实。电商造的购物节越来越多,购物平台和方式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冲淡了人们在“双十一”的购物热情,但是这个节日的氛围却没有因此减少。

购物是很多“打工人”的解压方式。年轻人手里的存款越来越少了,这个话题几年前就已经有人提起,消费观念的改变让这一代年轻人更愿意享受超前消费,有钱就用掉,拿来购物解压一举两得。

张小雨很认同这个说法,她之前的工作一直还算稳定,所以经常会买一些喜欢的东西如护肤品、家居用品等当做奖励给自己,尤其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她认为自己辛苦工作理应得到奖励。她调侃道:“打工人工作就是为了买想要的东西,拥有了喜欢的东西就要继续努力打工,这是个循环。”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在“双十一”购物,却对直播、预售、优惠算法等十分清楚,包括相关的网络热词和段子,“双十一”在他们的口中是谈资,这种免费的参与既让他们投入到购物节热烈的氛围中,又免去开销。任梦从几年前开始就只在“双十一”的末尾,买一点小件商品,如卫生纸、牙膏等。她认为“双十一”是消费主义,是商家洗脑消费者的手段,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必要购买。不过虽然这么说,过个节也无妨。她说:“起码跟同事、朋友聊天有话题,就算不买我也会去了解,有的梗也挺有意思的。就算不下单,加入购物车也是一种参与。”

精明的商家将优惠条件设置的越来越复杂,而同样精明的消费者也逐渐在层出不穷的购物节中理智起来,人们“吐槽”的欲望大过消费的欲望,也许不久的将来“双十一”会褪去购物节的身份,对于辛勤工作的“打工人”来说是件好事。上半年疫情的冲击让人们意识到有存款是一件多么让人安心的事,不被优惠、折扣冲昏头脑买下过多或没必要的商品是理性消费的第一步。加油,“打工人”。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购物 双十一 打工人 直播 商品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