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荣宝斋推出佛教典籍《赵城金藏》特别展览

2020年12月01日 10:2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1月28日,“《赵城金藏》最新发现经卷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在北京荣宝斋大厦启幕,此次展览以新发现的“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为核心,展出多卷唐宋重要佛教典籍。

《赵城金藏》遗珍妙法莲华经文句观摩活动现场。

《赵城金藏》遗珍妙法莲华经文句观摩活动现场。

《赵城金藏》是中国第一部木刻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是现存大藏经善本中年代最早、卷帙最多、较为完整的一部,是海内外仅存孤本,也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和研究我国刻经史版本史的珍贵资料,被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因刻版于宋金时期,1933年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原计6980卷,约6000余万字,现存近4900卷。

在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六集纪录片《炮火下的国宝》中,也特别记述了1942年中国共产党抢救《赵城金藏》的历史故事。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战火中抢救出的第一部“历史文物”,此次民间所发现的“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不仅得到了八路军研究会的关注,也是《赵城金藏》公共机构收藏以外的经卷首次公开面世。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城金藏》研究专家李际宁表示:“《赵城金藏》达19米、蒙元时期原纸、燕尾收尾、品相完好。经鉴定,此卷确为《赵城金藏》原件。”他讲解道:“从纸张、字体乃至版式、千字文帙号‘冥’字的写法、刻法,都跟我们所知的几卷一样。”他也特别指出,“《赵城金藏》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在于记录了《开宝藏》的特点,保存了一批非常罕见的、在很多其他的《大藏经》中都没有的典籍,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而此次现身的妙法莲华经卷八中,第37版的挖改版,充分体现了《赵城金藏》雕刻过程中与《开宝藏》的覆刻关系,在文物价值以外也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赵城金藏》遗珍——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

《赵城金藏》遗珍——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

据了解,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各方面就觊觎《赵城金藏》,最早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愿出22万银元购买,遭拒后仍不死心,陆续派遣僧人游说广胜寺,试图高价购买。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军人开始蓄谋掠夺《赵城金藏》。1943年,中共中央命令太岳区连夜秘密抢运,将5000卷藏经安全转移出寺庙。

当时,参与抢救任务的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是关键人物,其子李万里为了还原父亲当年抢救始末,花了40年时间,采访数十位当事人,澄清了历史疑云。李万里用父亲说过的四个字来概括这段历史:“人在经在!”

八路军研究会经过多年研究,同样也高度肯定了情报提供者二地委敌工部长穆彬的贡献,李万里认为:“没有穆彬的及时情报,抢救也就无从谈起。”据其回忆,1942年2月中下旬,太岳区第二地委收到临汾情报站穆彬的情报:日本人企图要抢《赵城金藏》,区党委上报延安,经党中央批准完全由二地委执行——地委的行动经中央批准,这在各抗日根据地中鲜见。我党抢救《赵城金藏》的历史使得这部旷世佛学典籍烙上了“红色基因”。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抢救,《赵城金藏》才能与《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国宝孤本《赵城金藏》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展厅现场。

“国宝孤本《赵城金藏》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展厅现场。

1945年,《赵城金藏》被交付于当时的北方大学保管,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才将其移交给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至此,结束了它跌宕起伏的转移经历。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城金藏》成为国家大型古籍修复项目,历时近17年,这部煌煌巨帙于1965年修复完毕。

李际宁表示,现存全世界公共收藏的《赵城金藏》算下来不到4900卷。过去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编号的是4813件,最近库房里收藏的两件残本也相继编号;除国图以外,上海图书馆12件,北京大学7件,上海博物馆1件,广西博物馆2件,河北大学图书馆1件,中国台湾3件,另外日本各大博物馆和高校图书馆等藏有40多件;德国的巴伐利亚图书馆还有1件。另外,近年在日本的拍卖会上出现了几件;中国民间也还有收藏。

作为民间首次公开的“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一经露面,便引起学术界、革命后人、收藏人士关注。据了解,此次展览结束后,将前往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地巡回展出。

编辑:杨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