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向善,从来都不晚

2020年12月03日 10:43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每天下午3点上班,凌晨3点下班,这样昼夜颠倒的作息是内蒙古准格尔旗“烧烤小哥”刘洋的日常。在白天,除了休息,他最多的时间,都用来参加各种义工活动。

这个“95后”小伙儿,一度曾经是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叛逆少年,似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改变,发生在2014年。

那年夏天,高考后的刘洋无所事事,在公园闲逛时偶遇了和义工们一起玩耍的十几名留守儿童。

“那时候就觉得很有意思,站在旁边看了好久,看着孩子们温暖灿烂的笑容,好像自己心里有一块突然变得特别柔软。”刘洋说。其中一位老师邀请刘洋加入他们的游戏,性格腼腆的刘洋拒绝了,但他接过了这位老师递来的名片: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义工协会会长吕海英,这是一位做了20多年公益的老义工,后来刘洋称呼她为“吕妈”。

“那时候哪懂什么公益,我转头就把这件事忘了。”直到3年后,这颗埋藏在刘洋心底的种子开始发芽。

当时,朋友圈里一条准格尔旗义工协会招募志愿者的信息,让刘洋倏地想起了那群笑容灿烂的孩子,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参加的第一场公益活动的名字———“爱,让青春最美丽”。更凑巧的是,那场活动也是陪伴留守儿童。“陪着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我那时候觉得我好像突然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刘洋说。

加入准格尔义工协会,刘洋开始频繁接触孩子,有些是留守儿童,有些是身患残疾的孩子,还有的是濒临辍学的学生。

“看到他们,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不愁吃喝,父母健在。”刘洋说。很快,刘洋觉得只是陪伴还远不够,他决定力所能及资助几位有需要的孩子。

刘洋最先资助的孩子名叫小浩,后来又有了小蓉、小兰。决定资助前,刘洋跑到他们家里,“离异、残疾、疾病,他们的家里都是空空荡荡的,家徒四壁。”刘洋开始明白,幸福大都是相似的,但苦难却各有不同。

很多朋友不理解刘洋,“刚20出头的年龄,我们挣点钱自己还不够花,哪有闲钱资助贫困学生。”但刘洋总说,“这是个有意义的事,要不然钱也是被我大手大脚花掉了。”

如今,每到节日,刘洋会悉心记得每个孩子需要什么。新衣服、新文具,总会出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

刘洋不太愿意多提自己资助的学生,“这是他们的隐私。”在他眼里,他们是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妹妹,“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不要像我一样有后悔和遗憾。”

除了资助孩子,刘洋还经常为6户困难家庭老人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只要有时间,就会带些蔬菜水果去看看他们,给他们做做饭、扫扫地、聊聊天,时间久了,我把他们当爷爷奶奶,他们也都把我当自己的孙子一样看待,有什么好吃的还会给我留着。”刘洋说。

吕海英觉得刘洋所做的事难能可贵,“年龄不大,赚钱也不多,却能资助贫困学生。他的同龄人大都把赚的钱用在自己身上,他赚的钱却在做更有意义的事。”

刘洋在公益协会负责信息注册和时间录入工作,工作内容琐碎繁重。“以前是晚上上班,白天睡觉,但是现在,他把很多本该用来睡觉的时间用来做公益了,很多时候还要不厌其烦地和一个又一个志愿者讲解做志愿服务的注意事项。”吕海英说。

因为时间相对自由,3年时间,刘洋参与和组织了百余场公益活动。

有一次回到母校,老师们惊喜地发现,曾经的叛逆少年如今成了热心助人的励志青年,老师更是把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样的变化让刘洋自己都感到惊喜,也让他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向善,原来真的从来都不晚。”

“公益能助人,更能助己,它让我更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刘洋说,他现在正在努力学习,希望补上自己年少时落下的功课,也给被资助的弟弟妹妹们做个榜样。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孩子 资助 公益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