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年地方政协全会扫描>政在协商
改造“老字号” 升级“原字号”
——辽宁省政协委员建言推进钢铁企业深度工业化
人民政协网沈阳1月29日电(石朕 记者 吕东浩)钢铁行业是辽宁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时下省内钢铁企业在绿色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方面步履迟缓,面临巨大压力。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1月27日召开的辽宁省政协全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台盟大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戴蓉为此支招:依托科技创新推动能源化工与钢铁产业融合发展,改造“老字号”,升级“原字号”,推进钢铁企业深度工业化。
按照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2025年,国内80%的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而截至目前,辽宁主要钢铁企业比照超低排放要求,尚无一家符合标准。
事实上,早在2016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就已经实现技术突破,研发出合成气制备乙醇(DMTE)技术,并于当年成功实现工业示范,其钢铁尾气制乙醇相比煤制乙醇项目投资收益优势明显。戴蓉给出这样一组数据:100万吨乙醇项目,煤化工投资需73亿元,尾气化工投资仅需41亿元。这意味着,辽宁本地科研成果的“墙内花”完全可以帮助省内钢铁企业实现“墙内香”。
围绕推动能源化工与钢铁产业融合发展,戴蓉建议,一方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建立由鞍钢牵头组织的“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钢铁化工融合创新模式,依托工业气体合成乙醇技术等先进科研成果,使用钢铁企业现有尾气资源,直接提取一氧化碳、氢气等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从源头做好固碳储碳,推动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提高钢铁流程能源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促进钢铁化工联合实验室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中科院驻辽研究所、重点高校关于国家洁净能源、金属材料等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申请组建钢铁化工联合实验室,组建面向全省能源化工与钢铁产业的融合创新科技联盟,把辽宁打造成钢铁尾气化工利用科技创新国家级示范基地。
戴蓉还建议,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增长极拉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加大科研立法力度,加强产业发展宏观布局,加快建设工业基础数据平台,促使基于钢铁化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集群溢出,推动老工业基地走上深度工业化之路。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