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天津市静海区西翟庄村

科学种植鼓起村民钱袋子

2021年02月04日 14:58  |  作者:张凯 唐旭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科学种植鼓起村民钱袋子

西翟庄村村民正在帮扶组指导下施用缓释肥,用量少、利用率高、增产增收。 资料图


“村里土地以前大部分只种植一季玉米,产量也不高,种一年,赔一年。如今,冬小麦、玉米两季种植,减肥减药收成还不错!”天津市静海区西翟庄镇西翟庄村种植户郑国成开心地说起去年的丰收。

西翟庄村人口1641人、耕地4986亩。盐碱地、灌溉难使亩产年收益仅为4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人均收入也远低于天津市平均水平。

“之前村里一直计划发展大田种植,但是技术不到位,迟迟未能开展,脱贫任务困难重重。”西翟庄村党支部书记冯致奎回忆起曾经的困难苦笑着说。

直到2017年,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以下简称环保所)驻村帮扶组来到西翟庄村后,种植技术上才有了突破。帮扶组在深入了解了村里实际情况后,充分发挥科研人员技术优势,用科技的力量为传统农业赋能,助力西翟庄村走出一条科学种植的致富路。

“每亩地能多出几百块钱的收入呢!”村里的贫困户张耀连说:“现在种地跟以前可不一样,化肥少用竟然还能增产,现在的日子可好多了!”

改变张耀连传统种植方式的技术来自西翟庄驻村帮扶组。环保所驻村组结合当地实际,一方面引入相关技术作支撑,一方面发展“玉米-二月兰”繁种套作产业,为科技种田提供保障。

“村民要想富,先要从种植观念上改变。”帮扶干部赖欣说。可是让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民改用新技术并不容易,帮扶干部和村“两委”成员一道给村民做工作。

郑国成是首批“吃螃蟹”的村民之一。“第一年我就增收2万元,看着我跟着帮扶组种田赚了钱,邻居们都要一起干!”郑国成介绍说。

尝到了科学种植甜头的村民,纷纷找到村“两委”要求加入。2018年,村集体出资领办天津惠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40余户村民及贫困户参与其中。

为了帮助村民熟练掌握技术,帮扶组还不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对村民开展科学种植、化肥农药减施、虫灾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现在合作社的400亩示范田种的都是经过筛选的耐盐碱、抗倒伏的新品种,地里用的都是经济高效的缓释性肥料,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现在已经达到了95%。”合作社社员吴庆革说:“2020年我们在减肥15%、减药10%的同时,合作社收入增加了35万元!”

村民富了起来,村集体有了收入,让脱贫更有了底气。帮扶组开始调整村里产业结构,不仅让村里富起来,还要环境好起来。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到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村庄环境美起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党委书记张国良说。

帮扶组促成“西翟庄青饲玉米-二月兰繁种套作”基地建设项目落地。基地每年至少生产5000公斤左右种子,为6000亩休耕轮作提供种子支持。

基地采取“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运营,二月兰育种、晒种、选种等工作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投产后,二月兰种植预计辐射带动村内30户贫困户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二月兰基地的建成,不仅为西翟庄村“两委”向村民开展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还带动村民从传统大田种植业向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过渡。

“看着产业建起来,我们又开始想方法能更持久地带动他们增收。”帮扶干部王强说。

“玉米每亩增收几百元,在村内做保洁员一年能有2万元工资,年底合作社又分了红,这日子可真是越来越红火了!”贫困户任继华笑着算着去年家里的收入。

任继华口中的合作社分红就是王强他们想持久带动农民增收的方法。为了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壮大,帮扶组推动村民入股合作社,让村民变“股东”。

“入股的消息一出,就有很多村民踊跃报名,前来咨询入股事宜,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参与进来,共同致富。”村“两委”成员王广兰说。

据了解,目前已有40户村民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个人或其他组织捐赠资产等方式,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量化为成员股。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村民 种植 帮扶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