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林仪)随着公路通车总里程和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汽车在途中由于交通意外、驾驶不当或车辆自身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行驶的特殊情况与日俱增,相应的道路救援需求越来越大。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俱乐部分会对汽车救援市场容量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救援需求达到9240万次。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黄玲认为,我国的道路救援服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高速救援寻位时间长,安全预警不到位,高速救援与地面道路救援不互通,尚未形成全国性统一的车辆救援服务平台的问题。
对此,黄玲建议建议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救援寻位难题。一是借助车载信息技术和GPS定位,方便司乘人员发生事故或车辆故障时,快速准确定位,缩短救援等待时间,救援单位快速实施救援,及时帮助车主摆脱困境,提升救援效率。二是广泛发布安全提醒引导,充分利用互联网地图导航,提前向沿途车辆发布安全预警提醒,有效提升道路作业及行车安全水平,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提升服务一体化水平,高速及地面救援脱节,是救援服务质量及效率的瓶颈问题。黄玲建议利用移动互联网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打通高速与地面的救援服务信息衔接,形成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流程。同时借鉴国外救援服务模式,以整车厂、保险公司等作为服务出口,统一接入高速地面救援服务,增强服务吸引力。
另外,立足2.04亿ETC用户服务需求,基于全国ETC客户服务体系,黄玲建议由交通运输部牵头,以拓展ETC应用服务为宗旨,建设全国性的e-Call道路救援服务,实现各方救援资源的整合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