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张原)“乡村作为多类资源汇聚的财富空间,是带动投资、拉动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主要阵地。作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生长于乡村的孙太利委员一年来在天津、河北等地乡村开展多维度调研,他提出,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但距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发展目标,还存在发展定位缺位、生产链条不长、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导入基础不牢、农民收益分配不平衡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是决定乡村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孙太利认为,必须以赋能农民为核心,以创新动力解锁农民主体新活力,才能真正打开乡村财富大门,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十分重要,要精准组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培育高质高效发展环境。”孙太利认为,激活农村传统本土企业活力,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才能实现创造更多新的优质市场主体。如加大农产品科研、装备制造、基础设施、互联网新兴技术等专项基金投入赋能,强化资金分类运用,补齐产业短板,助推突破关键性技术“卡脖子”环节;在不同行业领域建设乡村振兴研究院,通过研发链、种植链、资本链、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价值链的闭环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孙太利建议加强农民主体性权利保障,确保惠农政策真正实现转化与应用。让农民在收入、技能、社会网络、公共支持等方面实现均等化服务;健全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等造成农民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补偿救济机制,强化传统农村经营体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机制建设,为农民为主导的新型经营体提供赋能生长的空间。
孙太利认为,强化服务标准化要以数字化服务为遵循,全方位建立并优化农产品田间档案,真正实现农产品可溯源。“产品高标准,但要以低门槛准入标准,建立村民价值自信。以高低门槛有机融合,调动农民创新创业积极性。”孙太利针对缓解人才难题提出建议:以立体思维健全乡村振兴发展平台,分类成立科技、产业、金融等咨询模块和远程互动直播培训模块等,发挥国家级农业人才库作用。将智力资源与人才载体适度分离,将对人才的聘用转变为对智力资源的直接使用,以共享模式为农村赋能。
他认为,要发挥人才创新引导作用,促进技能转化,激发技能财富。可通过专业人才引导村民“旧技能”与“新生活”重新构建,突破传统技能固有的应用边界,在实践中增强智慧,真正落实智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产业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