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李文海调研建议

加快补齐农村养老短板

2021年03月04日 15:22|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张原 李宁馨)“目前,农村养老主要面临缺乏制度保障、养老保障资金不足、服务设施不足、医养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李文海告诉记者,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依靠子女供养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解决养老问题,建议在“十四五”期间补齐这一短板。

李文海调研提出,要完善农村养老(集中供养+居家养老)制度体系。借鉴农村养老试点城市的成熟经验,尽快制定完善关于农村养老的法律法规,搭建农村与城区协调发展、完备的养老体系。

同时,政府要主导搭建阶段性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如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助老,乡亲互助。年轻生活自理的农村老人,为年龄较大的老人提供服务,民政等主管部门制定互助养老模式实施的指导性政策,以政府的公信力为基础,探索设立时间储蓄银行,并制定储存价格、提取价格、兑换机制制定服务标准等,形成该模式的运作保障体系。

“多渠道筹集农村养老资金,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很重要。”在李文海看来,要拓宽农村老人收入来源,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互助养老事业,实现互助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他建议实施网格化管理,搭建农村老人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对在农村地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逐一登记,采集年龄、身体状况、家庭供养情况、月可支配收入、养老倾向(居家养老还是有意愿集中养老)等相关信息,搭建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掌握老年人养老需求,按照一定的辐射范围,建立针对老年人的幸福养老院等,严把准入关;建立老年人数据库及台账,实现数据化管理,如对独居老人进行定期探访等,为后续服务、管理、监督等奠定基础。

“我认为,要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李文海说,要推进特困、失能、五保等特殊人员实行集中照护,实现应护尽护,切实落实特困失能老年人护理经费;对现有幸福养老院进行集中改造升级,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按照可服务覆盖范围,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在建制村、较大自然村因地制宜配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并配备厨房、用餐室、卫生间、电视房、休息室等功能场所,添置老人休息床(椅)、棋牌桌、炊具及用餐设备等基本生活设施,有计划推进适老化改造,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增设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健身活动室(场地)等,为辐射区域内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要鼓励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丰富养老服务项目,在保本微利的原则下运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重点与农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签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与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同时,要提升服务专业性,建立多元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需求相关专业,并对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职称评定体系来培养高水平人才;完善下岗职工培训机制,充实养老服务人员队伍;鼓励返乡的农民工充实养老服务队伍;鼓励亲属提供全职农村养老服务。

“此外,要逐步加速推进无障碍住宅设施改造。”李文海建议借鉴日本等国家地区做法,实行无障碍住宅改造,尤其是老年人集中居住养老院(福利院)加装电梯等。由政府针对经济困难、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对通道、居室等生活场所进行通行、助浴、如厕等适老化改造,以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把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