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司晋丽) “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职业发展通道较窄,家长不希望孩子上职业院校,青年人不愿当技术工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党组成员李守镇在调研时发现,职业教育地位和吸引力不足,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不够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但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大而不强、结构失衡等矛盾。职业教育肩负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是做强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青年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机会的关键。青年着眼于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李守镇委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要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细化按技术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树立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提高各级人大代表、党代表中产业工人的比例。着力树立和宣传产业工人先进典型,吸引更多青年踊跃参加职业教育。
二是激发企业和产业工人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运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激励政策,调动企业自觉承担起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责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学习、考试方法,帮助产业工人缓解工学矛盾。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集群和在线学习社区,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
三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完善评价标准。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标准,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加大从企业选拔实训教师力度。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考核制度,完善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方面的作用。
四是构建产业工人现代化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增强面向产业工人开展教育培训的功能。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做好职业院校1+X证书试点工作,提高高职院校专升本比例,加快国家学分银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