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高志民)“生育期为女性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围产期抑郁是孕期及产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孕妇自身及家庭会带来严重危害。孕产妇的抑郁情绪还与子代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将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和社会劳动力发展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冯丹龙在接受采访时说,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被称为“围产期”,也是女性抑郁症的高发时期。
冯丹龙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相关数据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孕产妇妊娠期和产后经历精神障碍的概率分别15.6%和19.8%, 且主要为抑郁症。抑郁已成为影响孕产妇综合健康的重要因素。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孕产妇为抑郁症的重点人群之一,要求将围产期抑郁症筛查列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为孕产妇女提供专业支持等。但冯丹龙调研发现,由于该疾病所处的生理特殊期,目前尚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方案》中关于筛查时间/次数、转诊制度、筛查及治疗费用支出来源、谁来做筛查等问题,都未明确,因此能得到及早诊断、及时系统治疗的女性寥寥无几。
为了“围产期”的女性远离抑郁症,冯丹龙委员支了四招:
第一招,结合现有常规孕检制度,明确围产期抑郁症筛查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包括明确孕产妇抑郁筛查的次数、频率和时间,建立统一的筛查流程和执行标准。
第二招,建议将围产期抑郁的筛查、诊断及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可根据该病的治疗周期制定由生育医疗费用支付的上限总额和时间节点。
第三招,加强专业培训、人才队伍培养和公众宣教。建议由医学会牵头成立多领域专家工作组,完善相关指南,制定培训课程、撰写科普文章、加强公众宣教等,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度和专业能力。
第四招,扩大专科医院的孕产期心理门诊试点范围,逐步推进心理健康医学服务体系建设。建议发挥医共体的协作优势,在有条件的省市重点专科/综合医院设置孕产期心理服务诊疗中心或专科门诊,建立评估、诊断、干预、治疗全方位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