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崔吕萍) 一套房子、一辈子。这是普通家庭对生活的朴素诠释。当前,房价仍是当前全社会的热点问题,有的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部分二手房一天一个价,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就在全国两会前夕,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喊话表示,“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这是很危险的”。
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为何总有人天天想着钻房地产市场的空子?以房地产作为投资标的,也要谨防贬值吗?
葛红林常委点题:房住不炒的“住”,不包括“投”
“社会购房有三个行为,自住、投资、投机。”谈及购房行为,全国政协常委、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迅速做了分类。
自住型购房,各级地方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帮助百姓去实现、去满足。
投机型购房,目的是通过恶意炒作哄抬房价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为人民群众所痛恨的。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够实时监控疫情,难道就不能实时的监控和打击购房炒作吗?“当然能!有关部门要确定好炒作和投资的评判标准。”葛红林这样说。
投资型购房,为一些人所热衷,以投资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葛红林认为,受多年来的房价持续上涨导向,不仅购房投资的收益远远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甚至高于工薪阶层的当期工资收入,特别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购房热情,社会行为受到资本逐利性的驱动。
对于投资型购房,地方政府不能束手无策,也不能放任。葛红林表示,应该进一步强化对购房投资预期的管控。
“各级地方政府应深刻领会到,在房住不炒基调下,还包含着‘住中不包括投’的深刻内涵,要充分认识到过去投资购房高回报率的危害性,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疏堵政策和措施:一是要严控房价的上涨,有关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其管控上涨的水平指标,应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或社会平均利润;二是要精准施策,降低投资型购房的收益预期,包括通过税收调节和出台房产税,让投资回报率回归到合理水平;三是要严防地方政府出台助长投资型购房的政策,比如有的出台了放开全省户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供需矛盾,助长省会城市的房价预期,又如有的出台了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直接落户的政策,刺激了他们的父母到该城市投资购房。”葛红林这样说。而他也强调,应加大社会资金的投资引导,作为当前的特殊处理,可以考虑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回报率的政府主导项目,吸引资金投入。
莫天全委员提示:房地产投资至少有4个“坑”
“有坑,至少4个。”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董事长莫天全直言不讳。
第一“坑”,投资者手中多余的房子只有变现之后,才能实现房屋的真正价值,但如果当地楼市需求透支严重,未来楼市潜在的购房需求减少,投资者手里的房子没人接盘,就将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第二“坑”,对投资者来说,想要靠投资房产获得一定的收益,必须保证房价涨幅或者租金等收益大于持有成本,而持房成本又主要来自房贷及利息、税费、物业费、房子折旧装修以及使用带来的费用,因此在选择投资时,要把确保收益高于持有成本才是赚钱的投资,但要做到这一点委实不易。
第三“坑”,老想着打政策擦边球,难度系数“爆棚”了。尤其是202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金融环境异常严峻,不仅有“三道红线”和“划五档”限制房企融资,多地还出台了加强房企预售资金监管的新规,预售资金不能随意挪用,也会增加房企的资金周转压力,不排除部分房企倒下的可能。二手房投资也是如此,要注意房产本身是否有多次抵押,是否有租约,是否有其他债务等问题。
第四“坑”,贷款买房,您自己的资金链也有可能“断裂”。2021年1月起,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俗称“两道红线”的购房者贷款新规,对一部分高杠杆的投资者会有一些限制,带来首付和还款的压力。加上疫情带来的经济环境变差等影响,投资者要充分考量自身的资金状况,避免断供等情况的出现,影响自身的信用。
“投资房产很有风险,大家要量力而行,适度投资,尤其要注意不得违背国家‘房住不炒’的原则。”莫天全说。
杨成长委员支招:财产性收入不一定只来自房子
房子诚可贵,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总是危险的。结构性参与投资理财,回报率同样值得期待。推进财富管理大发展,稳步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重点改革任务之一。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建议,要做强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完善财富管理市场的功能监管,多举措提升居民财富管理的获得感。
比如,可以进一步做强资本市场投资管理功能,打造投融资功能并重的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投融资并重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以直接融资的方式加快推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更丰富、多元化、品种全的金融产品创新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到资本市场,使得居民能够更好分享中国经济红利,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
比如,借助科技创新赋能,降低居民获得专业财富管理服务的门槛。
再比如,推进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从业务实质出发逐步推进财富管理行业的统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