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照宁)“解决孩子入园、入学难的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现在这已不单单是民生方面的问题,而已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及人口生育率等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破解孩子入园、入学难问题再度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则显得更加忧心忡忡。
“在我身边的许多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几乎都在为子女的就学问题而发愁,有不少人才因为单位无法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而离开了科研岗位,甚至推迟或是放弃了生育的打算。我问他们为什么,回答都很简单,就是‘养不起’。”方向表示,在科研创新领域,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高效稳定的科研人才队伍就无法建立。
在方向看来,当前入学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优质公立学校的稀缺化和民办学校的过度商业化。
以2017年曝光的北京中高端民办幼儿园“红黄蓝幼儿园”为例,一个孩子一个月学费5000,兴趣费1000,平均一个班30—40个孩子,单个班级月收入就有15—20万。但当时该园基层幼师平均工资2750元,最高不过1月4000。“当前如此高的育儿费用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政府能让像这样的幼儿园拿出8000来招聘幼师,又何愁建立不起优质的教育资源?”方向说。
“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更是国家之本。”方向建议,应将解决入园入学难问题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加以重视,作为缓解我国生育率走低的一个重要抓手加以推进;政府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应将教育过度市场化,加大对公立幼儿园、中小学的财政投入,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已有的公办校进行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更多质量过硬,百姓放心的公办校;同时,应尽快推动学前教育立法,调整民办园、校收费标准,或采用政策优惠及补贴减免等形式,让更多人上得起学。
同时,方向还认为,政府应允许科研机构与优质公立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共建协作关系,既为学校优质办学提供了资金来源,又解决了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组织科学家进校园、孩子参观科研院所等共建活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幼儿园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让孩子们更早地接触科学,了解先进技术,有利于孩子们形成开放性思维和提升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