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韩冬) “由于较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突出问题。”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赵振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众多问题之中,“汉语教学效果较差”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
“在多年的脱贫攻坚帮扶过程中,我看到不少民族地区班级学生汉语考试平均成绩仅20分左右,甚至不少学生0分。不仅未能实现汉语教学基本目标,而且严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赵振铣认为,目前民族地区学生,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汉语实际基础较差,水平与教材要求之间落差过大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他呼吁,国家层面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学方式、相关教材等专项研究的支持力度,由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等设立更多的专项研究项目,组织更多专家形成合力,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专项研究与实验。
“近年针对民族地区的培训、支教等活动,主要是套用内地已有经验,对民族地区的教学,尤其是汉语教学,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赵振铣看来,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改革实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材、教学方法等专业问题,而且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教研支持体系、教师培训等密切相关。他建议,应依托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如成都师范学院)建立少数民族教学研究中心,整合高校、内地优秀教师和少数民族地区力量,形成资源合力,建立以教研、培训为重点的专业支持体系,探索民族地区教学改革针对性措施与方法。同时,选取几个少数民族县或自治州开展区域汉语教学改革实验试点,以便积累系统性的改革经验,适时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