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张倩 本报记者 范文杰)2021年初,电视剧《山海情》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关注。电视剧的开篇,讲的便是7户吊庄移民,从玉泉营逃回涌泉村老家的故事。
吊庄是宁夏的土话,说的是把整个村从一个地方“吊”到另一个地方。为什么要移民?答案是太穷了!穷到兄弟同穿一条裤子,弟弟出门穿,哥哥大白天光屁股钻被窝;穷到女主角李水花被父亲“卖”到邻村,换来一头驴和两口水窖;穷到村民把“扶贫鸡”吃得就剩一只……
众多年轻观众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这种深入骨髓的穷,是真实存在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家支持“三西”地区(甘肃河西、定西、宁夏西海固)农业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背景下,宁夏西海固地区创新采取吊庄移民方式,搬迁南部山区部分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19.8万贫困群众,开创了宁夏乃至全国扶贫移民搬迁的先河。
历经40多年,经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斩穷根”,将123万贫困群众搬迁至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认可,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肯定。
“但受自然、社会和不同时期搬迁条件等因素制约,宁夏不同时期移民尤其是‘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搬迁移民生活生产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蒋齐把《关于继续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发展的提案》带去北京。
他说,多次调研发现,易地搬迁不少群众安置区在未开垦的荒地上,产业基础差、层次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收入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成为移民收入的主要支撑,巩固脱贫成果基础十分脆弱。同时,移民就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几次移民中,都有相当比例的劳务移民,这些移民均安置在了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受移民文化程度、知识技能等影响,劳务移民就业不稳定,直接影响移民家庭收入和生活,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2020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蒋齐说:“扶君上马,再送一程。把困难群众搬迁安置了,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了,还必须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搬得安心、住得舒心、活得开心。”
蒋齐建议,一方面,国家制定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方案,建立长效跟踪监测和扶持机制,指导地方做好易地搬迁安置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
另一方面,继续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国家设立易地扶贫后续扶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安置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其次,加大易地搬迁群众培训力度。拓展以工代赈、就业培训等资金使用范围,将安置区40岁以下参加文化知识学习的、60岁以下参加技能培训的劳动力纳入务工补助范畴。
“安居且乐业,安置更安心,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蒋齐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