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胡方玉)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发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自2014年以来,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总数达到300家,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总数超过10万家。
全国政协委员许启金调研发现,一些企业工作室作用发挥良好,也有不少工作室存在着重创建轻管理、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
“部分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人数不多,梯队代际传承断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匹配的知识、技能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范围;‘师傅带徒弟’传统模式弱化;创新成果转化途径少……”许启金认为,劳模创新工作室要实现与时代发展同步,就必须聚焦“汇聚能量、人才培养、创新创效”功能,赋予时代特色,发挥劳模辐射作用,凸显团队创新优势。
他建议,首先,把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汇聚能量新高地”。“各企业工会组织应进一步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机制,吸收更多的生产骨干、积极分子参与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励职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使广大职工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其次,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人才培养新高地”。许启金表示,企业工会组织应为工作室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让劳模创新工作室与人力资源部门、共青团组织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课题。他特别提出,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师傅培养徒弟不再是义务,要让他们有荣誉感和获得感,更要为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劳动报酬,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和主人翁地位。比如授予‘最佳师徒’或‘名师高徒’等。”
此外,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创新创效新高地”。劳模创新工作室价值要聚焦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上,体现在创新成果和创造发明应用中,引导产业工人学企业缺的,干自己会的,形成“人是企业需要的、干是自己擅长的”良性局面,做好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运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