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林委员: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带回家

2021年03月06日 15:24| 作者:靳燕 实习生 耿润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靳燕 实习生 耿润洁) 牛年春节,《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节目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并穿插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如同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没想到,节目的火爆将河南博物院频频推上热搜。”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难掩欣喜,河南博物院意外“走红”,观展的群众络绎不绝,不少年轻人自发前来“打卡”,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学习,“‘博物馆热’不仅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传统文化的持续回归。”

深耕文博界30余年,马萧林对眼下存在的问题看得透彻:考古学科体系有待完善,中国考古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有待增强,考古成果转化利用还不够充分,教育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彰显。“要提升中国考古的发现、分析和理论建构能力”,马萧林表示,考古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坚持开门搞考古,既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更要会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合力提升考古学的解读、阐释和理论建构水平,从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怎样实现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带回家,是马萧林一直思考的事情。2020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已卖出10万多个。马萧林说,“文创产品能够延续文物的生命力,延伸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文物和日常生活、文创产品结合起来,让观众更加喜欢文物,喜欢传统文化。”对此,马萧林建议,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同时,要激发青少年学习考古成果的热情,了解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适应青少年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个性化表达的特征,创新主题研学、游戏动漫、职业体验等方式,增强考古成果转化的吸引力,更好彰显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