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张春莉) “2020年9月,我参加了全国政协‘加快推进市县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重大社会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的视察活动,先后到了山西、甘肃两省的六个市州及下属的基层村落和社区,亲身感受到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成效,形成了治理网格和平台,初步实现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有效完善社会治理,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全国政协常委宋纪蓉向记者介绍。
她表示,自己工作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故宫博物院,因此十分关注社会治理现代化在该领域实施的情况。一路上,处处都能看到“雪亮工程”的成果,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深化物联网应用,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有些市域抓集成应用,在“雪亮工程”的基础上建成汇聚社会治理资源的重要平台,厚植融合共享“智慧树”,整合了司法、人社、国土、民政、住建、信访、交通、社区等部门的资源,解决了社会治理资源分散、标准不同、功能不一等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三五’期间,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得到重视,文物事业实现大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截止到2019年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项,并列世界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省级、市级等地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更为庞大。这些文物犹如金山银山,为地区文化传播、旅游业发展、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代化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应该逐步加强。”宋纪蓉强调。
为此,宋纪蓉委员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完善文物法治建设,形成制度体系;健全文物事业发展保障机制和多元投入体系;推进国家文物督察和文物安全机制的现代化建设;实现文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文物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加强考古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科技赋能;将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重点项目;提升管理效能,全面服务社会、文化、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