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王亦凡)什么?现在还有人觉得考古专业是“天坑专业”?
早在去年8月份,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网友认为这个专业没“前途”。当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对此进行了“正名”——考古专业不仅是主流专业,而且可以说是我国就业最好的专业之一!
但在他看来,考古专业是否冷门、是否有“前途”能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考古专业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同。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年全国两会,贺云翱把更多的提案聚焦在了考古工作上,他通过《关于国家支持公共考古事业发展的提案》,建议加大力度发展我国公共考古事业,让考古成果走向大众,并呼吁培养更多的考古人才。

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的火爆,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考古的热度渐升已是有目共睹。但对考古的误解也时有存在,“考古就是持证盗墓”类似的言论比比皆是。
公共考古的出现,就是为了将专业的考古知识用通俗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通过文物行政管理机构、考古学家及公共媒体等引导及转换,使广大人民能够共享考古成果,并最终达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以及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目的。”贺云翱介绍,公共考古是新兴的文化传播事业,是相对于职业专业考古而言的。
从事过田野考古工作的贺云翱清楚地知道,考古工作需要细致严谨,过程又漫长枯燥,涉及学科众多,专业成果相对晦涩难懂,这就导致了专业考古和大众的距离较远。
因此,贺云翱认为,推动公共考古事业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增加大众对考古的了解。
“‘十三五’期间,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研究项目持续实施。”贺云翱表示,面对如此丰硕的考古成果,考古界应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建立沟通发布机制,将考古发掘成果及时向公众宣布。
而对于文物的出土地——考古现场,贺云翱也建议,可以推动有条件的田野考古现场对公众有序开放,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让考古成果第一时间呈现给公众。
“这种边发掘边展示的方式方法,可以让公众直观地看到考古过程,增进了解。”他表示。
贺云翱还建议,建设对公众开放的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这样既能够让公众更好了解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核心价值,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活动。
考古想要吸引公众的目光,光开放可不够。在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贺云翱认为公共考古也应当与数字手段结合起来,大力加强线上公共考古事业发展,让公共考古在新媒体推动下逐渐走向多样化。
对于公共考古行业人才紧缺现象,贺云翱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在设有考古学的高校中开设公共考古课程,尤其在专业硕士教育中开设公共考古方向,培养公共考古人才。
除此之外,贺云翱还提出了一个想法:公共考古要从小普及。他认为,可以将公共考古与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考古发掘现场、观摩考古成果展览、举办小考古学家培训班及夏令营等相关公众考古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更加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