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阎志呼吁:四方面提升自然保护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作用

2021年03月06日 16:54| 作者:高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高杨) 自然保护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协同效应,可以提高“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弹性。

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中国得到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除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外,还可以在增加碳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做出重大贡献。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以上。

不过,在全国人大代表阎志看来,我国自然保护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却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

一是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缺乏科学评估。二是保护地规划布局时未考虑碳汇功能。三是对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四是有市场没交易。

“事实上,中国森林覆盖增加的潜力逐渐在降低,可用于新增造林的土地面积已经不多,应该更多的着眼现有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无疑自然保护地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阎志说。

如何提升自然保护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作用?阎志给出四个建议。

一、 加强自然保护区碳汇功能研究。二、在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中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中和功能的协同效应。三、鼓励自然保护地碳汇交易机制和平台。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中和的协同效应。加强舆论引导,增强社会公众对碳汇功能、作用的认识,推进生态服务有偿使用理念建设。

提高自然保护地内及周边社区对碳汇经济的依赖程度,充分调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建议在第十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COP15)上开设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中和协同效应为主题的论坛,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