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高志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统计中,通常基于相同重量食物能量的供给能力,以干物质所占比重将马铃薯与其他主粮以5:1进行折算。在物资相对匮乏年代,粮食供给主要以满足温饱为基本要求,采用该折粮系数简单有效。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国农业供给已经从满足吃饱、吃得安全向吃得更加营养的新阶段转变,城乡居民更加注重对食物营养素的全面均衡摄入,以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因此,在新形势下评价马铃薯价值,不能再仅以能量为标准,应全面关注其对各种营养素的综合供给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调整折粮系数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案》。
马铃薯营养价值高、成分全面,除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多酚类化合物和其它主粮作物所缺乏的赖氨酸、色氨酸,其热量仅为大米及小麦面粉的1/5左右,脂肪含量仅为大米的1/4、小麦的1/6和玉米的1/19,钾含量是香蕉的4倍,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7倍。因此,马铃薯被美誉为“十全十美的食物”与“地下苹果”。
2012年以来,在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科院组织实施了公益性行业专项——“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组织100余名科学家,经过5年攻关研究,研发出地域特色型、休闲消遣型和功能保健型三类300余种马铃薯主食产品。并依据马铃薯营养物质组成测算,提出了马铃薯与稻米、小麦及玉米三大主粮平均折算比值为2.5:1的营养当量折算系数,即:每2.5份(按重量计)马铃薯的综合营养贡献与1份其他主粮的营养贡献相当。
按照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理念,依据国家“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成果的支撑。陈萌山建议国家调整马铃薯年度产量统计折算系数,有力有效引导马铃薯生产和马铃薯主食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
“有关食物营养、食品加工、作物育种等领域科学家对马铃薯营养当量折算系数进行了成果评价。认为营养当量能够科学评价和全面体现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适应当前我国人群合理膳食的指导需求。”陈萌山介绍说,调整马铃薯折粮系数,有利于挖掘我国马铃薯种植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水土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稻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土地种植面积扩增资源紧缺,加之气候影响和耕地肥力下降,粮食单产提升越来越难。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在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华北和冬闲田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扩大种植潜力大。2019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仅为7184.25万亩,与国家规划“十三五”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还有很大空间。同时研究表明,马铃薯理论亩产可达8吨以上,欧美发达国家亩产已超过3吨,而我国2019年仅为1.17吨,单产提升空间很大。通过调整马铃薯折粮系数,有利于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调动主产区积极性,提升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为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开辟现实有效途径。
“调整马铃薯折粮系数,有利于推动马铃薯主食化,提升主食营养品质,优化居民膳食结构。”陈萌山认为,马铃薯营养丰富,经常食用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的过早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还可控制血糖、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及肠癌。通过调整马铃薯折粮系数,可以引导消费者科学地认识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提升居民主食营养品质,优化居民膳食结构。
“调整马铃薯折粮系数,有利于提高薯农收入,助力农民致富。”陈萌山认为,马铃薯因价格低、折粮少,收入不稳定,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通过调整马铃薯折粮系数,可凸显马铃薯营养价值,提升马铃薯市场消费需求,增加贫困县农民种植收入,提高地方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大力推广马铃薯主食化加工技术,将主食加工原料由马铃薯全粉拓展至薯泥、薯浆,可极大降低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成本,极大促进产区就地加工,带动主产区地方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