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张倩 记者 范文杰)2018年全国两会时,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宗保提出《关于建好建强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提案》,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队伍。他说,要实现教育公平发展,一定要从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做起。
2019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宗保(左一)参加全国两会时发言 范文杰 摄
时隔3年,马宗保又一次为乡村教师发声。今年全国两会,马宗保向大会提出《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摘帽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他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脱贫摘帽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加迫切。
马宗保说,随着国家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变,教育的治本作用更加凸显。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特殊政策措施,成效显著。2020年7月,教育部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整体推进阶段。
“但从总体来看,义务教育最大的短板还是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最明显的弱项仍然在教师队伍。”马宗保娓娓道来:“就县域而言,832个脱贫摘帽县仍是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地区。在同一个县域内又存在不同乡镇、不同村落之间的差距,越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乡村,教师队伍越薄弱。”
“在我们所调查的小规模学校中,承担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老师不强,承担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的老师短缺,造成无法开足开全课程,与城市、集镇的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学校的孩子在起点上就难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特别是刚刚脱贫的村落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偏大、知识更新不够、教学方式方法陈旧问题比较突出,优秀年轻师资补充跟不上。国家通过公费师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特殊措施培养选拔的优秀年轻教师多数都被县城或条件较好乡镇‘截留’、借调了。留在农村的教师待遇仍然偏低,乡村教师补助大部分在300-600元之间,在职称评聘、奖优评选等方面也无明显倾斜或执行不到位。所以,真正愿意到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乡村学校从教奉献的教师依然很少。”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对此,马宗保建议实施“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以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中心学校为重点,充分发挥师范院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优化招生专业结构,重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毕业后全部用于补充村级小学师资。
“实践证明,特岗教师计划等项目在缓解乡村教师紧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马宗保建议,“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这些行之有效的项目,每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招聘一批本乡本土的优秀毕业生,中央财政加大对特岗教师的工资性补助,延长服务期,拓宽特岗教师后续成长发展通道,解决后顾之忧。
“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从教;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他们才能热心从教。”马宗保说:“ 建议在现有生活补助基础上,按照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省级统筹、市县适当配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精细化落实国家规定的差异性补贴标准,确保地理位置偏僻、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的乡村教师获得数倍于城镇教师的生活补助。 ”
“建设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让农村娃娃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也是迈向乡村振兴之所系。”马宗保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