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元丽)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广大民营企业紧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脚步,抢抓产业变革新机遇,探索智能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制造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速推进复工复产的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工商联主席、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华表示,近年来,受制于人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逐年提高,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环境趋紧等因素,广大制造型民企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化发展成为民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除了大型民营企业,数量更为广大的中小制造民企也因国家产业政策引导、自身发展需要、疫情困境三大因素,陆续介入‘云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但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和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对于新技术认知不足,造成了智能化效果参差不齐。” 涂建华表示,走智能化发展道路面临三方面的难题,一是换代是痛点。智能化转型意味着淘汰旧产能。对于传统制造型民企,前期投入巨大的生产资料,如设备、产能、零配件库存成了大包袱。同时,智能化升级对制造体系更新、产品结构调整、人才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更多的中小型民企来讲,旧的经营模式难舍、试错成本太高等原因,既担心投入风险,又怕丧失市场机会,从而产生观望心理,这些原因均导致了创新意愿不高。二是融资是难点。智能制造产业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多,解决民营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中的资金问题,对一直饱受“融资难,融资贵”困扰的民营企业来讲,是最高的挑战。而不少民营前期已布局智能化转型,而因后续资金不足产生断层,导致前功尽弃的教训不在少数。三是技术是盲点。对于广大中小规模的制造民企,受到信息化水平和技术门槛和限制,无法真正通过智能制造有效改善自身的管理。例如:一些中小规模工厂自己找软件公司提供制造云服务,却因这些软件公司不熟悉工业领域,导致提供的方案缺乏指导性,无从下手,无法实施,这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常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
为此,涂建华建议,一是引导民营制造业把握发展大势,坚定迈上智能转型道路。通过产业政策宣传和各级工商联组织动员相结合,帮助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转变观念,根据企业实际,以大数据和智能化方向革新制造方式。相关部门要创建有利于制造业智能转型的环境,为民企调整产业结构、开展人员培训、引进人才、设备及技术转让等方面提供便利。二是金融助力制造实体智能化转型“扶上马送一程”。对社会贡献值高、创新意愿强、经营信誉好的民营制造实体实施智能化升级,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提供中长期的金融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可根据其市场前景、订单信息、创新实力等,为其提供专项的授信额度,使它们在缺乏担保抵押的情况下,可以提前转型智能制造,实现效益升级。三是发挥好龙头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的整体带动作用。建议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重视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牵引作用,鼓励其带动相关供应链企业上云上系统,给予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从而有效调动龙头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的工作积极性,起好“落下一颗子,带活一盘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