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刘圆圆)“深圳与香港在创科产业上各具优势,可以在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任务上各展所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表示,深港两地强强联手,以“双引擎” 驱动,推行研究、转移、商化、融资策略性分工,在不同阶段的创科生态链上优势互补。
黄锦辉表示,创科产业生态链的上游着重基础研究,研发创新技术。在大湾区“9+2 ”城市群中,香港可利用其大学的优势吸引国际科研技术人才,起动更多与大湾区建设需求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与此同时,深圳可以担当国内的基础研究基地,吸引国内知名大学(如清华、北大)到当地进行科研。
“中游要把科技转移为高价值应用。”黄锦辉建议,把香港上游研究成果在深圳进行科技转移,让内地企业应用成果科技的特长,寻找合适的商务应用场景,并最终转化为产品。
“下游则主要在内地开拓市场。”黄锦辉表示,深圳拥有“大疆”“华为”“中兴”等多家国际科技巨擘企业,大湾区可以利用这些企业的市场网络,把创科产品推进大湾区市场,不断评估产品的商业价值,再决定下一步的市场战略,选择扩大国内市场或冲出国际。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行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战略。中国企业除了在国内发展,也将开拓国际市场。香港可以发挥其国际法律及金融中心优势,协助内地科创企业来港进行国际融资,助力国内产品国际化。”黄锦辉表示,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创新协作,必然可以协助国家推动“双循环”,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任务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