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路强)“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在各地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严重同质化的不良倾向,如民俗村、乡村游、文旅小镇等,从旅游项目设置到旅游纪念品开发,不仅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降低,而且会挤压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如何化解旅游同质化,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提出了一个新思路,那就是推动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李梅说,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传承着活态的民族文化基因,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依赖,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戏曲旅游没能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能,戏曲旅游项目仅作为众多民俗表演的组成部分,视野窄小、规模不大、档次不高。
李梅建议,国家在戏曲文化旅游产业上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税收、创作、演出场所、演出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扶持。由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因地制宜地开发戏曲演艺项目。另外,还可以利用成熟剧目与热门景点融合,以陕西为例,如与渭南华山景区结合,通过秦腔古典神话剧《劈山救母》,讲述大家耳熟能详的“刘彦昌与三圣母”、“小沉香”的故事等。
李梅还建议积极开发戏曲文化旅游的“周边产品”,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创意文化小镇和自身能够实现观赏游览、娱乐休闲功能的戏曲文化小镇。让游客不仅能够与剧中人物对话,而且能够参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