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王磊)劳动者就业难、择业难、提升难,企业招工难、用工难、技工荒,供需矛盾日愈突出的背后是,我国9亿劳动力中仅有不到一成接受了中、高等教育。在住赣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雷元江看来,“建成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迫切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以“教”育人,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协同培育。雷元江建议,实施省属职业院校集团办学做优高职,将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实施“订单培训”,点对点输送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扩大中职招生规模,试点推广五年一贯和七年一贯的职业培养体制。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深耕精细化就业培训,鼓励企业“先招后训”,为广大劳动者提供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制”用人,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发展渠道。雷元江建议,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一线优秀技能人才设置职业技能等级晋升渠道。由省市级统筹,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实力的校企合作单位,为技术工人的竞技深造提供指导,并给予政府补贴。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大力推广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坊、科技特派员入企,提升技术工人的素质。
以“诚”聚人,用一座城市的诚意,凝聚产业工人的力量。雷元江建议,简化办事流程,为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租房、就学、就医政策,平等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红利。完善高级技能、高学历、紧缺人才的政策激励。
以“爱”养心,用全社会的关爱,培养下一代劳动大军。雷元江建议,政府积极筹资建设,加大廉租房数量和合理布局,面向产业大军提供低租金、小户型的政策租赁住房。推广乡村学生营养配餐、开设寄宿制关爱学校、一人一档管理等,着力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难。
以“精”铸魂,弘扬劳动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雷元江建议,常态化在各行业大面积选树劳动典范,并向一线技术人员倾斜。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等成功的做法,打造适合中国特色的产业工人传承体系。充分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劳动群众投身产业、干事创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