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张惠娟)“每年高考之后,很多学校门口都会点名道姓、图文并茂地张贴大红喜报。学校门口介绍学校情况和历史的宣传栏里,都把毕业生里出了几个院士、教授、名人等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和办学质量的铁证,很少看到敬业爱岗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宣传栏里……”高考过后,不少学校门口的“贴金广告”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的关注。
“这种宣传反映学校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深刻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和社会教育生态。”在刘焱看来,这种宣传助长了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的倾向,加剧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的压力和焦虑,把所有学生和家长都驱赶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狭窄的人生赛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加以改变。
“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变用单纯的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和评价学校教育的倾向,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必须从学校门口做起。”刘焱建议教育部发文明令禁止学校张挂这种人为制造攀比、加剧考试竞争和焦虑的标语和横幅,多宣传毕业生中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塑造尊重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