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新乐:促进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2021年03月09日 20:02| 作者:常歌 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常歌 付裕) 近些年,随着禁牧舍饲政策的实施,尤其在内蒙古的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交界地区,牲畜越养越多,放牧草场有限,无序放牧偷牧时有发生,边界地带的草原不堪重负,草畜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新乐在调研中发现,特别是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较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草畜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加之气候呈现波动性变化,农牧业结构也同时呈现波动性交替,人地关系不协调情况,特别是在农业比重较大地区,土地连年耕种,没有休养机会。

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力不高 农牧民生活水平偏低

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农业水浇地少、旱地生产力低。刘新乐表示,特别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加之多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和退化。即使是水浇地,近年来由于水量不够,农作物产量下降。

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该区域粮食单产不高且不稳定,旱地亩产仅100斤左右。有的农户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增加往往导致价格降低,增产对增收的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农牧交错带的农牧户人均生产总值总体低于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农牧户中从事养殖的收入较高,从事种植业的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果农易受市场行情影响,收入不稳定。刘新乐在调研中发现,从农牧户生活情况来看,偏重牧业生产的旗县好于偏重农业生产的旗县,养殖农牧户生活状况好于种植农牧户的状况。

构建生态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格局

“要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刘新乐表示,天然草原需要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制度,核实草场载畜量,全面推行草畜平衡。转变草原利用方式,推行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规模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现代生态家庭牧场。

同时,要深入实施新一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开展补播改良和生物灾害防控,加快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拓宽生态补偿渠道,引入生态置换理念,国家拨付草原生态专项补贴,针对防风固沙服务,建立受益区对供给区的生态补偿制度等。

刘新乐建议,尽快构建生态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格局,大力发展牧草产业。不仅要加大力度推进中低产田退耕还草、引草入田等重大工程,培育高质量草牧业等后续产业。种植适应性强、具有饲草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豆科和禾本科优良牧草。更要加强贮草库(棚)建设。减少饲草的损失与浪费,为精养提供物质保障。并适时构建饲草产品质量管控和追溯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和签订合同,将土地流转或承包给草畜生产大户、有实力的草业公司或农村合作社种植优良牧草,催生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化经营。

此外,还需要推动农牧交错带农区畜牧业发展,推广良种畜产品。刘新乐建议大力推广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与基本农田相配套、产业兴旺与农民增收致富相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种养结合模式”,将养殖基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行“永久性保护养殖用地模式”。

刘新乐认为,还需要借助集体经济合作社等,实现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绿色、有机畜产品和特色畜产品。同时,挖掘保护本土优质畜种,适当培育改良优质新品种,鼓励企业依托种羊、种牛繁育中心项目,选育出优质肉羊肉牛品种,形成高品质产业链。鼓励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搭建农牧企合作对接平台,实现农牧企互利双赢,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