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凌锋:建设康复健康小屋,解决村民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2021年03月09日 17:40| 作者:周佳佳 王亦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周佳佳 王亦凡)一个本应读书的年纪,却因贫困不得已外出打工,尽管他尽力想用瘦小的身躯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但命运似乎给他又布下一道难关:一次工作期间,他被高空掉落的重物砸伤了腰,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向记者讲述的调研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位于陕西延安某地农村,出事那年只有16岁。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只是一场因意外造成的悲剧。但凌锋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事实:那孩子当时没有完全瘫痪,如果能得到足够的康复治疗,他是可以站起来的。孩子的目前曾向凌锋解释,当时没什么条件,只进行了一个月康复治疗就回村了,之后的七八年时间一直坐轮椅上,没再做康复。

“耽误的这七八年,让他几乎没有了再站起来的可能。”凌锋说。

康复服务纾解乡村医疗之困

“如果乡村卫生室能配备康复设备且有康复条件,如果村医或村民能懂得一定的康复知识,如果患者及时得到康复指导和训练,那孩子还是有希望站起来的。”为医者的悲悯之心,让凌锋对这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感到痛心,也让她更加关注起乡村康复医疗面临的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凌锋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

言胜于行。凌锋为了贫困地区康复的大事儿展开了实地调研。“有一个村子让我印象深刻,全村总人数也就几百人,但需要康复训练的就达四五十人。” 凌锋说,四五十个人需要康复训练,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四五十个人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如此现状,村里怎么可能富起来呢?”

2017年到2020年,凌锋带着团队到各地义诊。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通过当地政府、医院、医生及前往义诊的患者了解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她在考察中发现,村里有一部分人患有长期慢性病。因劳作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行动不便、身体关节疼痛、高血压、糖尿病、偏瘫……这些病痛困扰着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

失能半失能成为家人的“痛点”。有的人失去劳动能力,严重的需要人看护,使家中的劳动力更加减少。

“‘痛点’得不到缓解或解决,类似的悲剧仍有可能不期而至。”凌锋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农村尤其是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常居人口中,有不少老人、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服务的需求巨大。而多数村医受医疗水平的限制,加之村卫生室里也没有配置康复器材,难以指导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康复。

“近几年来,经过多轮医改和利民政策实施,我国乡村的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村民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发展中,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仍面临着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凌锋表示,乡村医务室尤其值得关注。作为距离村民最近的就诊场所,乡村卫生室却面临着人员不足、配套设备均缺乏,村医待遇低等问题,不能为村民提供完善的就诊及康复服务。

在当前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凌锋认为,改善乡村康复医疗情况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防止因缺乏康复机构、设施人员而造成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因病致贫、返贫。另一方面,凌锋委员还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乡村要发展旅游业,大量游客进来后,如果意外受伤怎么办?如何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后续的康复?

“这些都说明了乡村的康复服务需求巨大。”凌锋说道。

用脚步丈量804个县免费义诊

如何才能解决乡村康复医疗存在的问题,让悲剧不再重演?

2017年3月,凌锋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成立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号召全国在册的医生加入志愿医生组织,目标之一就是走遍全国804个贫困县,免费为当地患者进行义诊,缓解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短缺现象。

凌锋将804个贫困县逐一列表,“已经脱贫的县”和“已经走过的县”都用记号记得清清楚楚。

“到最偏远的地方去!”这是凌锋的行动,也是她作为政协委员的担当和责任。

近50年党龄,凌锋也真正把党的初心使命铭刻于心落实于行。从2017年起,她带领的中国志愿医生队伍奔赴200多国家级贫困县,义诊2万余人,培训村医超过万人,建立近200个专家工作站。

深入到基层、乡村,凌锋目睹了太多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家庭陷入困顿。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开展医疗扶贫行动的同时,她始终没有停下考察和调研的脚步,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去延安考察时,凌锋无意中看到村子里有一个康复室,里面有康复器材,但都被锁着,上面落满了灰尘。后来她了解到,这些都是残联送的,但是村子里没有人会用,就只能放着。这一幕让凌锋觉得非常可惜。

“农村有不少老人、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服务的需求巨大。而多数村医受医疗水平的限制,加之村卫生室里也没有配置康复器材,难以指导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康复。”凌锋表示,这也让她萌生了在基层推广康复健康小屋的想法。

“如果能在每个村建一个健康康复小屋,有固定的村医管理,那该多好。”凌锋说。

希望在全国建立20万个“康复健康小屋”

2020年12月,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达成合作,启动了“振兴健康乡村-建设康复健康小屋”项目。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凌锋希望以此为乡村群众提供健康意识、健康知识,提高当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凌锋也带来了一份《向村卫生室投放“康复健康小屋”,促进农村振兴计划》的提案,希望在“十四五”期间,可以在贫困村建立约10-20万个“康复健康小屋”以及中国志愿医生工作站,让中国广大基层的健康保障得到很好的落实,筑牢健康中国的基层网底。

凌锋理想中的康复健康小屋什么样?“有常用的康复器材、理疗仪、心电图机、血压计、智能投屏彩电等,能够满足村民简单的慢病防治需求,也能够方便村民就近康复。”

凌锋表示,建设康复健康小屋,旨在解决村民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希望集社会组织、公益团体等各方之力,积极参与到捐资建设康复健康小屋中来,让每个村庄的村民都可以就近治疗。

在人才方面,凌锋委员建议省、市、县志愿医生成立康复医生专家工作站和其他科室工作站,下沉到乡村,为村医开展业务培训,定期帮扶村医学习和成长,提高业务能力。她还希望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医师行业团体积极参加志愿者行动,主动到康复健康小屋去建立志愿帮扶工作站,线上、线下义诊服务。

“还可以把康复健康小屋变成慢病防治的前哨单位、科普宣传教育的基层点、残疾人在家门口的康复治疗点。”凌锋表示,中国志愿医生工作委员会可以根据各工作站需求,定点到小屋义诊,真正保障“人人享有康复的权利”。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