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委员建言

黄三文:建设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 发展食品产业集群 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深圳模式”

2021年05月12日 21:5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1.4亿吨,其中大豆超过1亿吨,玉米1130万吨,小麦838万吨。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李希书记强调“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一核一带一区大格局中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王伟中书记指出“深圳要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全国、全省乡村振兴探新路”。

我认为,深圳要为乡村振兴探新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农业食品“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乡村振兴的“深圳模式”。

一、 建设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就要开展种业“卡脖子”的技术攻关。目前我国尚没有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在深圳建设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将充分发挥深圳在IT、大数据、基因组研究等领域的特色优势,通过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与农业遗传育种的交叉融合,解决生物育种的重大科学问题,研发面向未来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为生物种业、食品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实验室拟针对生物育种的卡脖子问题,重点开展高光效水稻、优薯计划、生物固氮、低磷计划、绿色防控、玉豆计划、良猪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如“优薯计划”可颠覆马铃薯育种方式,由薯块转变为种子,解决我国面临的耕地资源问题。在生物育种的基础上,实验室还将研究个性化食品,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制营养和食品方案,从而彻底打通农业和食品业的通道,实现农业的定制化生产。

实验室可以采取“市院共建,省部指导”模式,由深圳市和中国农科院先行组织建设,广东省、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给予指导和后续支持。

二、 加快推进“深圳国际食品谷”建设

2月20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国际食品谷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将是深圳市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生态。

在政策上,建议加强产业政策定向供给。围绕发展规划中的十大产业领域精准施策,编制食品谷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政策,支持深圳土地出让收入使用食品谷建设和农业食品科技创新,探索食品谷落户机构企业和人才所得税按15%优惠税率试行。

在投入上,建议加快科创先导区建设。坝光科创先导区规划建设32万平米,规划总投资约92亿元,将进行应用型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总部两类载体建设,构筑集产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中试应用等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布局体系。

在人才引培上,建议加速基础研发智核建设。加速推进深圳国际食品科学中心建设,把更多的食品领域科研人才引进来。加快推进基因组所与南科大共建现代农业食品学院,建成培养食品谷基础研究、产业应用人才的摇篮。

三、 建设“深圳农业合作社”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乡村,需要通过城市的人才、科技、资本和市场带动乡村振兴;农业发展不能只靠农业,需要食品业来为农业提供牵引动力。

建议借鉴荷兰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以农户作为股东参与全产业链,以食品消费定制农业生产,依托大湾区农业食品市场需求,以深圳的人才、技术、市场带动落后地区乡村振兴,打造“深圳农业合作社”。

建议在粤东西北地区开展深圳农业合作社的试点。采用高度市场化的模式,结合食品谷和“圳品”市场,让欠发达地区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合作环节,赚取大湾区的市场利润。

农业食品产业是一个整体,国家实验室将带来前端科技供给,食品谷将带来产业生长点,而深圳农业合作社将构成城市支持乡村的纽带。这一套“组合拳”将构成乡村振兴的“深圳模式”,也将给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深圳企业带来丰富的农业应用场景。

总之,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深圳既有伟大的使命,更有巨大的机会。

(发言者系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