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委员建言
姜文清:深入打好深圳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期间,深圳举全市之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国考、省考河流断面达到地表水IV-V类,空气质量连续七年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前十,全市及各区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但客观地说,要对标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尤其是生态环境质量要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如全市PM2.5年均浓度虽降至19微克/立方米,而伦敦、东京等国际先进城市低于12微克/立方米;全市339条河流中好于地表水III类的仅占44%,而全国地表水好于III水质断面比例为83%;西部海域水质长期劣于海水第四类标准,属于全国近岸海域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之一。究其原因: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还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十四五”期末全市GDP要达到4万亿元,较“十三五”期末增长44.4%,如果要保持全市用水总量、用能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变,那么单位GDP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短短五年内下降这样一个比例,其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负载前行、艰难爬坡。
二是生态环境区域共建共享、联防联治更显迫切。目前区域污染传输已经成为我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瓶颈性问题,大气污染物传输的影响比例增大且不可控,珠江口上游多个城市排污共同影响海域水质的状况一直未有改观,我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能力缺口也需要通过区域共建共享设施来解决。但目前,区域常态化协同治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离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共保仍有不小差距。
三是高度的环境自觉还未形成。目前,我市尚未形成全社会高度的环境自觉和生态文明。在环保方面说得多些,做得少些,希望别人做的多些,自己来做的少些。与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绿色出行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绿色生活方式有待加快形成。
国家“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思路由“坚决打好”转为“深入打好”。深圳更要保持攻坚力度、延伸攻坚深度、拓展攻坚广度,打一场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此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约束,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手段。要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和标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碳达峰工作方案,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赢得主动、抢到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
二是以精细化、科技化为方向,营造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由治污向以生态治水、水生态修复转变;构建涵盖水生态评价在内的河流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增加人体健康类指标监测及评价;在全市消除劣V类水体,研究将为数众多的小河流只要求达到V类,其他相对较大的河流在“十四五”期间100%达到III类。加大新能源尤其是氢动力燃料车辆的研发推广力度,切实推进绿色港口和绿色机场建设。
三是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推动珠江口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海洋垃圾联防联控、海洋环境应急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建筑废弃物处置城际协作机制。
四是坚持多方共治,汇聚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力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综合利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引导社会力量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打一场污染防治的全民战役。
(发言者系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局长)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