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廖懿平:100余个脑瘫儿的“爸爸”

2021年06月29日 14:0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6月末的湖南宁乡阴雨连绵。今年76岁的廖懿平在凌晨5点准时醒来,趁孩子们还没有起床,赶紧帮他们清洗前天夜里被大小便污染的床单和衣物,为他们准备早饭……这些孩子均患有重度智力障碍,这样循环往复的工作,廖懿平已经坚持了22年。等孩子们坐在餐桌前敲着碗筷要吃早饭时,廖懿平已经累得有些直不起腰。

廖懿平和孩子们在一起

廖懿平和孩子们在一起

这里是廖懿平创办的宁乡恒爱残疾人托养中心,22年来,他共计助养了100余个重度智障儿童。很多孩子连吃饭、喝水、上厕所这样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廖懿平经常要一个个地给他们喂饭、穿衣、洗澡、端尿……空闲之余,他还为孩子们上课。“虽然孩子们学得慢,但我还是希望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晚上9点,孩子们陆续就寝,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

深夜12点、凌晨3点,廖懿平还有两个固定的闹钟,这是他查房的时间。“看看有没有孩子大小便失禁,要及时擦洗,更换床单。”中心另外请了两名帮着料理的保育员,但像深夜巡房、清晨清洗这些活,廖懿平还是留给自己做。“得让他们休息好,白天才能更有精力照顾孩子。”

成为百余个脑瘫孩子的“爸爸”背后,廖懿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痛,但他连叹气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托养中心的孩子们一刻也离不开他这个“爸爸”。

1999年,廖懿平的儿子被诊断为脑瘫,在带着儿子求医求学的路上,廖懿平遇到了很多和他一样的父母。 他了解到仅宁乡一地就有很多残障儿童生活上没人照料,被乡邻亲戚嫌弃,想上学更是四处碰壁。

这些孩子将来怎么办?廖懿平想给这些残障孩子一个生活、学习的地方。

廖懿平这个念头挥之不去,于是宁乡多了一所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没场地,他卖了自己的房子付房租;没资金,他转让了生意不错的煤球厂;没教材,他研究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自己编;没人手,他就是老师、炊事员、保姆、保洁、医生……“原本就想收10个学生,没想到送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快就有30几个。”后来,学校改为了托管中心,主要负责料理智障孩子的生活,并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中心助养的智障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并不富裕,孩子托管基本上是无偿的。中心的开销不小,他奔走呼号筹钱。中心每年能向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到3万元资金,还有一些社会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但这远远不够,他把自己几乎全部的退休金都填了进去。

除了金钱,年纪渐长的廖懿平在精力上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即使再小心照料,孩子们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一次,一个11岁的孩子踩烂了热水瓶,碎玻璃碴划伤了脚。廖懿平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伤口缝了十几针。当时是闷热的6月天,廖懿平连续十几天背着30多公斤的孩子去医院换药,晚上用草药熬水给孩子洗伤口,直到孩子的伤口彻底愈合。

有些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廖懿平和保育员们就要特别关注。“只要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耐心地教他们,我一直相信他们能学会。”一个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孩子,廖懿平用了7年时间让他学会了这项生活技能。还有很多,廖懿平已经记不清了。

廖懿平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每次看到儿子在中心里开心的笑容,他总是能再积攒无穷的动力。直到2014年,一道晴天霹雳打破了廖懿平忙碌但平静的生活——他的儿子因器官衰竭去世。

“儿子是在我的怀里走的。”廖懿平说,“办这个托养中心最开始本是为了他,我怕自己死后没人管他,没想到,儿子走在我前面。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说到这里,廖懿平停顿了下来,眼中泛着泪光。

“照顾这些孩子的时候,会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儿子也许就是上天派来引导我走上这条路的。”廖懿平说,“我没办法让儿子活下来,但这些孩子把我当作爸爸,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管他们一天……”

如今一有空闲,廖懿平就拿着他已经用了七八年的老式手机四处寻求援助。现在,中心年纪最大的一个脑瘫患者已经37岁,跟了廖懿平整整20年。“孩子的智力只相当于2岁,根本离不了人。”廖懿平最担忧的是,他年纪大了,托养中心不知道还能维持到什么时候,哪天他不在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我从来没想过停办,希望自己能一直身体健康,这样即使80岁也能干下去,让我的孩子们有个温暖的家。”廖懿平说。(建辉)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廖懿平 孩子 脑瘫儿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