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宏观
发挥规模优势 加快碳交易市场国际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解冬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对于碳中和、碳达峰意义是什么?已试点的碳市场有哪些成效与不足?未来全国碳市场如何做好与国际衔接?带着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解冬接受了人民政协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全国碳市场如何建立?对碳中和、碳达峰有何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冬: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公平、透明、合理的碳定价机制,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以较低成本将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提供投融资渠道,从而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引导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当前,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种:最直接的是对碳排放征税,但经济成本较高;另一种便是建立碳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记者:我国从2011年开始,在国内开展了8省市碳市场的试点,已经进行试点的碳市场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何选择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解冬:截至2021年6月末,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为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试点的成果体现在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很高水平,以及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但目前来看,还存在一定不足:交易活跃度不够,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前2-3个月;碳金融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仅有少数案例。
当前,将发电行业2200多家企业作为突破口,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40亿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
记者:在您看来,碳市场启动以后,全国碳市场如何形成合理的碳价,有何遵循?
解冬: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在交易方式上,碳排放配额(CEA)交易都是通过交易系统进行,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又分为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在交易主体上,目前主要还是控排企业,类型较为单一。建议未来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探索推动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市场参与者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在交易品种上,目前主要是现货产品,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与现货紧密结合的衍生品市场是形成合理碳价的重要一环。建议利用上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碳排放权远期、期货、掉期、期权等衍生产品。
记者:未来全国碳市场如何做好与国际衔接,成为一个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您有何思考与建议?
解冬: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作为实现我国气候变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碳市场未来需要与国际碳市场不断对接融合。根据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建议未来可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加快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化合作,为全球碳定价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一是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丰富碳金融产品,如碳远期、碳掉期、碳互换、碳期权、碳基金、碳租赁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金融机构,探索面向国内外的碳金融服务功能,助力我国提升在国际碳市场上的话语权。二是研究推进中国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的连接,探索发展碳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服务,循序渐进形成我国碳市场国际化发展道路,增强我国国际碳定价影响力。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相关标准制定,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完善碳金融相关标准,推动全球经济走向绿色低碳化。
编辑:秦云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 解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