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乡村建设不应成为艺术家的实验场

​——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在京启动

2021年09月22日 10:4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杨岚) 9月19日,“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发布会暨“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以期为当下的乡村振兴实践带来更多经验与启迪。

图片10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如何进行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社会各界思考与参与的时代命题。基于对此命题的深度思考,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政府将邀请文化艺术界、社会创新企业等力量,进行一场以文化艺术振兴乡村的公共艺术行动,共同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发布会上,“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项目主办方代表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琼,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杨璐,论坛主办方代表中国网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项目协办方代表众信旅游集团副总裁、众信博睿董事长张莉,众信博瑞董事、副总经理宁国新,贵州青于蓝公司总经理青曼,艺文力创始人汪莎等出席现场。发布会由中国网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艺文力创始人汪莎现场宣布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正式启动。 

图片11

论坛则分为专家主旨演讲与圆桌会议两部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首先作主旨演讲。她在题为《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中提出近些年艺术乡建领域引人瞩目的几大现象和问题,诸如艺术乡建最热的国家为什么是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有何共同的审美哲学基础?中国的艺术乡建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其背后的动力何在以及艺术乡建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    

圆桌论坛“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

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教授、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以《理解村庄——基于乡村田野调查与文化遗产主题艺术实践的思考》为题进行演讲。他在演讲中谈到,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村庄;到改革开放后承载国家群众文化事业的村庄;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乡村扶贫,到新世纪的乡村建设,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村庄承载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更多年轻人也在投入乡村,投身乡村建设。今天的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文明内部整合的时代。今天的艺术乡建,年轻一代人的参与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带来了个体的情怀和审美经验,带来了对村庄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理念与互联网时代的实践方式。年轻一代他们以“现代中国”的视角对“乡土中国”去寻找发现新的理解和新的发展可能,通过黔东南这样一个项目,我感受到近百年来乡村建设在进入一个新的转型阶段。”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从培育乡土美学、培育乡创的专门人才、培育乡建的社会组织和培育乡村品牌几个层面分享了其近些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几点经验。他强调乡建工作要秉承“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怀着神圣之心走进乡村,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乡土为特色的,而对整个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而言,乡土依然是我们绕不开的存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认为,在城乡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乡村建设者在开展城乡建设的工作时,一定要更加理性、审慎。“我们从80年代开始也介入过一些乡村的改造工作,包括新农村建设。我认为,文艺工作者在乡村建设里的角色首先要找好,乡村建设不应该成为艺术家的一个实验场或者是背景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乡村也的确需要改造,比如乡村的环境,比如黔东南的一些建筑,虽然这些建筑很美,可是对于当地人来讲它需要更新,需要现代化。对乡村改造而言,选择建筑师、选择设计师、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很重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是倾向于寻找那些比较注重传统、比较注重文脉的设计师,防止把乡村当成一个实验场。”

贵州省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琼介绍,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榕江民族文化独特,民族风情原始古朴,有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萨玛节、侗族琵琶歌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是中国侗族语音标准音所在地和贵州省优先旅游发展区。近年来,榕江探索出了一条推动蓝染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蓝染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将蓝染文化艺术周重点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活力品牌。今年10月中下旬,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榕江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榕江蓝染文化艺术周活动将在榕江举办。

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馆长,苗疆故事品牌创始人曾丽以自己40余年与苗绣相伴的经历带来苗疆故事的分享。她说:“苗绣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刺绣,它是一部用刺绣表达的哲学认知,蕴含人类文明起源的基因密码。”一句话总结“一张苗绣片,道尽世间宇宙法则。”她认为目前苗绣产业已经形成。

与会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网艺术中国与艺文力联合主办,  来自乡建、非遗、艺术、设计、文创等领域的学者专家共同展开对话。


编辑:杨岚

关键词:乡村 艺术 中国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